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经典面部五色诊断与临床病理之间的相关性,验证面色诊断价值,探索慢乙肝中西医结合辨证规律,拓宽整体辨证施治思路。
二、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就诊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病房的慢乙肝轻—中度—重度以及早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采用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按1991年天津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
2、研究方法:根据《中医诊断学》第六版教材“望、闻、问、切”四诊规范内容制订临床病情资料调查表,并根据调查表由主治以上医师严格确立辨证分型;主要症状包括:乏力,精神困倦,嗜睡;口干、口苦、口淡或口酸,口渴欲饮或不欲饮,渴欲饮热或饮冷;肝区不适或隐痛或胀痛;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小便清长,喜热饮或热食,或食少纳差,腹胀、大便稀溏或溏结不调,或大便粘腻不爽或大便秘结,肛门灼热;五心烦热、眠差梦多难以入睡或易醒;潮热盗汗;心烦易怒,情绪抑郁、善太息等;
体征包括:面色异常(有青、赤、黄、白、黑或兼有以上两种颜色),光泽度改变(正常、少泽、淡暗、晦暗、枯槁等),舌体胖大有齿印或有瘀斑,舌色淡白、淡红、鲜红、绛红、淡紫、紫暗,舌苔薄白或厚腻或光剥无苔,苔质润、滑或腻,脉弦或细或沉或数或有间杂;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征。
注:面色评分:在日常光线下,采用CanonPowerShotG5数码相机拍摄患者面部照片,根据色调、色泽对比先初步确立患者常色、病色,东方人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评为0级,病色依据颜色浅淡深重程度给予评级,轻、中、重、兼夹分别评为1级、2级、3级、4级;色调浅淡者为轻,对应1级;色调深重者为重,对应3级;色调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度,对应2级;夹有两种颜色的如青黑色、黑赤色、青黄色、黑黄色对应4级;光泽度的评级亦依据程度轻重评级,正常、少泽、淡暗、晦暗、枯槁分别给予0级、1级、2级、3级、4级。
病理组织学检查:肝组织活检采用B超定位1秒钟快速穿刺活检术,包含的完整汇管区3个以上。病理标本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制片,HE、Masson三色及网织纤维染色。参照“2000年肝炎方案”,根据肝组织小叶内、汇管区及周围炎症程度将其分为G1、G2、G3、G4四级;根据肝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的状况将其分为S0、S1、S2、S3、S4五期;根据病理分级、分期进行病理分度:G1、G2为轻度,G3为中度,G4为重度。每例肝组织标本分别由两名病理医师读片确定。
3、检测指标:ALT/AST,HBV-DNA定量/HbeAg定量及定性,WBC、RBC、HGB、PLT,HA、PCⅢ、Ⅳ.c、LN;PT、PTA、Fib、APTT,肝脏形态、大小、光点情况
三、结果1、慢乙肝面部五色变化(包括颜色和光泽度)与病理炎症分级存在等级正相关关系;
2、慢乙肝面部五色变化与病理纤维化分期之间亦存在等级正相关关系;
3、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终仅HA一项与面部颜色呈正相关。
4、面色及光泽度与病毒DNA定量和E抗原定量之间不存在相关。
四、结论:1、慢乙肝轻-中度-重度以及早期肝硬化患者面部望诊五色与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或者纤维化程度的进展,相应的会出现面色善恶变化的趋势。相反,炎症的缓解,纤维化的逆转,面色也会相应改善。这种面色的病机改变在于炎症和纤维化病理产物影响阴阳气血平衡,其病机传变是与中医五行五脏生克制化理论相应的。具体到纤维化来说,当见面色黄色或者黑色,色泽呈现少泽或者晦暗,提示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加剧趋势。总的来说,面色善恶进展的趋势是和炎症、纤维化的进展呈正相关的。这一结论可以用于指导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从而指导下一步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
2、慢乙肝血清纤维化指标中HA(透明质酸)与面色存在相关,似乎与目前临床研究中HA上升最早存在联系,可能面色异常的出现与HA的灵敏存在一致性。另外,对于血清纤维化不高的患者,面部五色诊断更显其重要性。当血清纤维化指标不能提示纤维化程度时,面部五色诊断更有利于提示纤维化的存在,并可据此进一步行相关检查。
3、病毒HBV-DNA定量、E抗原定量与面部五色诊断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其原因可能在于HBV-DNA、HBeAg并不直接引起肝脏损害,所以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