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发病率极高、与全身疾病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慢性牙周炎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公共问题。研究表明口腔微生物是慢性牙周炎的关键病因,其通常以菌斑的形式附着于牙面。临床上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方法多是通过清除和控制菌斑、结石从而控制其发展。龈上洁治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也是牙周治疗的必要步骤。迄今为止很多研究表明龈上洁治术具有改善牙周组织炎症状态的能力,但尚未明确龈上洁治术对菌斑的作用机制以及洁治后菌斑微生物组的动态变化。
目的:
应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龈上洁治术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上菌斑微生物组的影响,对比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人的龈上菌斑差异。
方法:
对入选者进行口内检查,收集相关口腔健康信息,根据慢性牙周炎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慢性牙周炎组(CP组)21人和牙周健康组(PH组)10人。PH组仅采集龈上菌斑样本。CP组行全口龈上洁治术,并于洁治前(Pre组),洁治后第20分钟(20min组),洁治后第一天(1d组),洁治后第三天(3d组),洁治后第7天(7d组)和洁治后第15天(15d组)采集龈上菌斑样本,并记录龈上洁治后第15天时的牙周临床指标(BI、PD和CAL)。所有菌斑样本经DNA提取和筛选,对目的区域(16S V3-V4)进行PCR扩增,构建文库,然后在Illumina Miseq平台上测序得到原始数据。经优质序列筛选后,利用mothur进行群落结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
1.共获得103个优质样本,共12263012条优质序列。
2.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人的龈上菌斑在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度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上菌斑的优势菌属为弯曲杆菌属、密螺旋体菌属、约翰森菌属、施氏菌属、卡托菌属等;牙周健康人龈上菌斑的优势菌属为劳特罗普氏菌属、金氏菌属、瘤胃球菌属、伯克氏菌属等。
3.龈上洁治后第15天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和探诊深度与洁治前相比显著改善(p<0.05)。慢性牙周炎患者洁治前后各组龈上菌斑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种菌属丰度变化明显(p<0.05),且这些菌属丰度变化的拐点大多在龈上洁治后第3天左右。与Pre组相比,20min组的Observed species、Shannon、Chao1和ACE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随着时间增加Shannon指数先下降再升高。3d组的Shannon指数最低,Bray-Curtis距离最小,其龈上菌斑与Pre组差异最显著(p<0.01)。15d组与Pre组的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Bray-Curtis距离存在明显差别(p<0.05)。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上洁治前后各个时间点的优势菌属存在差异,Pre组为福赛坦氏菌属、密螺旋体属、依赖杆菌属;20min组为大单胞菌属、欧式菌属、Phocaeicola、优杆菌属;1d组为奈瑟菌属、伯杰菌属、异常球菌属;3d组为卟啉单胞菌属、粪球菌属、副萨特氏菌属;7d组为韦永氏球菌属、放线菌属、口腔杆菌属;15d组为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杆菌属和Anaerovorax。
结论:
1.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人的龈上菌斑存在显著差异,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上菌斑的物种多样性呈增高趋势。慢性牙周炎患者个体间的菌斑群落差异较牙周健康人小,推测患病使群落结构趋于一致。
2.龈上洁治可以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和探诊深度。龈上洁治可使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上菌斑发生持续改变,菌斑先逐渐崩解,然后在洁治后第3天左右开始重构。洁治后第3天左右物种多样性最低,此时菌斑与龈上洁治前差别最大,推测洁治后第3天左右是龈上洁治后菌斑群落变化的关键时期。洁治后第15天龈上菌斑仍未完全恢复洁治前水平。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发病率极高、与全身疾病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慢性牙周炎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公共问题。研究表明口腔微生物是慢性牙周炎的关键病因,其通常以菌斑的形式附着于牙面。临床上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方法多是通过清除和控制菌斑、结石从而控制其发展。龈上洁治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也是牙周治疗的必要步骤。迄今为止很多研究表明龈上洁治术具有改善牙周组织炎症状态的能力,但尚未明确龈上洁治术对菌斑的作用机制以及洁治后菌斑微生物组的动态变化。
目的:
应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龈上洁治术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上菌斑微生物组的影响,对比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人的龈上菌斑差异。
方法:
对入选者进行口内检查,收集相关口腔健康信息,根据慢性牙周炎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慢性牙周炎组(CP组)21人和牙周健康组(PH组)10人。PH组仅采集龈上菌斑样本。CP组行全口龈上洁治术,并于洁治前(Pre组),洁治后第20分钟(20min组),洁治后第一天(1d组),洁治后第三天(3d组),洁治后第7天(7d组)和洁治后第15天(15d组)采集龈上菌斑样本,并记录龈上洁治后第15天时的牙周临床指标(BI、PD和CAL)。所有菌斑样本经DNA提取和筛选,对目的区域(16S V3-V4)进行PCR扩增,构建文库,然后在Illumina Miseq平台上测序得到原始数据。经优质序列筛选后,利用mothur进行群落结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
1.共获得103个优质样本,共12263012条优质序列。
2.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人的龈上菌斑在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度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上菌斑的优势菌属为弯曲杆菌属、密螺旋体菌属、约翰森菌属、施氏菌属、卡托菌属等;牙周健康人龈上菌斑的优势菌属为劳特罗普氏菌属、金氏菌属、瘤胃球菌属、伯克氏菌属等。
3.龈上洁治后第15天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和探诊深度与洁治前相比显著改善(p<0.05)。慢性牙周炎患者洁治前后各组龈上菌斑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种菌属丰度变化明显(p<0.05),且这些菌属丰度变化的拐点大多在龈上洁治后第3天左右。与Pre组相比,20min组的Observed species、Shannon、Chao1和ACE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随着时间增加Shannon指数先下降再升高。3d组的Shannon指数最低,Bray-Curtis距离最小,其龈上菌斑与Pre组差异最显著(p<0.01)。15d组与Pre组的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Bray-Curtis距离存在明显差别(p<0.05)。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上洁治前后各个时间点的优势菌属存在差异,Pre组为福赛坦氏菌属、密螺旋体属、依赖杆菌属;20min组为大单胞菌属、欧式菌属、Phocaeicola、优杆菌属;1d组为奈瑟菌属、伯杰菌属、异常球菌属;3d组为卟啉单胞菌属、粪球菌属、副萨特氏菌属;7d组为韦永氏球菌属、放线菌属、口腔杆菌属;15d组为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杆菌属和Anaerovorax。
结论:
1.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人的龈上菌斑存在显著差异,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上菌斑的物种多样性呈增高趋势。慢性牙周炎患者个体间的菌斑群落差异较牙周健康人小,推测患病使群落结构趋于一致。
2.龈上洁治可以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和探诊深度。龈上洁治可使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上菌斑发生持续改变,菌斑先逐渐崩解,然后在洁治后第3天左右开始重构。洁治后第3天左右物种多样性最低,此时菌斑与龈上洁治前差别最大,推测洁治后第3天左右是龈上洁治后菌斑群落变化的关键时期。洁治后第15天龈上菌斑仍未完全恢复洁治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