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是指肿瘤结节直径不超过10 m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 carcinoma,PTC)。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虽小,但其在甲状腺乳头状中所占的比例却并不低,并且在新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占的比重较大。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医疗负担逐渐加重的情况下,对于这种预后十分好的肿瘤发现后均行手术治疗的治疗方案是否存在过度治疗的争议越来越多。一部分观点认为微小癌体积微小,多数增殖系数低,并且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很多尸检中意外发现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也提示部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并不是致命性的,因此部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为一种惰性的肿瘤。而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是由于发现率升高所导致的。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的研究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死亡率并没有随发病率升高而升高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因此建议对于低风险病人可以仅采取密切随访。另一部分学者持如下观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体积、直径虽小,但不意味着是所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阶段。基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的研究显示合并颈部淋巴结的病理可高达1/3,并且相当一部分转移淋巴结术前应用彩超等常规检查手段无法被有效发现;长期随访显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存在一定病死率是不争的事实,密切随访未必能准确评估疾病进展,若发现疾病明显进展后再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存在较大的医学及伦理学风险。上述争论的实质反映了目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治疗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如:目前并没有公认的有效手段能将极少数预后差的微小乳头状癌从众多的预后较好的惰性生物学过程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患中有效筛选出,以期达到早诊断改善预后的目的。既往研究显示纵横比≥1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尤其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以往的提出的假说难以完全解释以上现象。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节纵横比≥1是否反映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定的生物学行为也不明确。目的通过对符合条件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纵横比≥1相关的因素并初步探讨其应用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密切随访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收治住院手术病人的病历资料,其中单侧单发且无其他占位性病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215例。以结节纵横比≥1为实验组,纵横比<1为对照组。术前超声检查准确记录结节各个径线并判断纵横比。患者基本临床病理资料、生化指标、BRAF V600E突变基因检测结果、TNM分期等用于分析可能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纵横比≥1相关的因素。进一步对术前随访期相关资料较完整的22例患者进行肿瘤进展与纵横比≥1相关性分析。结果纵横比≥1组与对照组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结节囊实性、内部血流信号、结节边界不清、结节回声不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45中纵横比≥1组与对照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6)。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结节实性、结节内无血流信号是纵横比≥1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确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界值2.465μIU/mL,以在此界值分组分析显示出组间肿瘤包膜侵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在术前密切随访期,纵横比≥1组与对照组肿瘤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节纵横比≥1与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结节实性、结节内血流信号相关。这可能反映了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节向血供丰富的甲状腺包膜生长,而结节内部血流信号增加可能通过改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局部血流分布进而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节纵横比≥1。2.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节纵横比≥1可能与密切随访期肿瘤进展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