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外动脉硬化的DSA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的研究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eon7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内外动脉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国际上研究脑血管疾病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尽管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形态、相应的临床表现、DSA检查的影像特征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都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大宗病例的颅内外动脉硬化DSA影像特征以及与临床表现之间联系的研究,而且这些DSA影像学变化所显示的动脉病变原因的研究仍然是缺乏的。本项研究首次通过1816例颅内外动脉硬化患者的DSA检查和9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了颅内外动脉硬化DSA影像学表现的研究,并结合临床特点分析了颅内外动脉硬化DSA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点之间的联系,并探讨了颅内外动脉硬化介入治疗中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规律及围手术期炎性因子和凝血因子的监测作用。结果如下:1.颅内外动脉硬化的DSA影像学表现1.1颅内外动脉硬化基本形态分布颅内外动脉硬化常见表现有纡曲延长(elongation)和狭窄(stenosis)两类。动脉纡曲延长包括“C”型纡曲(tortuosity)、“S”型纡曲(kinking)和“O”型纡曲(coiling)三种。动脉狭窄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1816例颅内外动脉硬化中,“C”型纡曲发生率为59.3%,“S”型纡曲发生率为12.9%,“O”型纡曲发生率为3.9%,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3.9%。≥75岁年龄组,“C”型纡曲、“S”型纡曲和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45-59岁年龄组。在“O”型纡曲中,≥75岁年龄组低于45-59岁年龄组。1.2颅内外动脉硬化纡曲延长分布特征颈内动脉系统“C”型纡曲发生率为63.8%,“S”型纡曲发生率为57.7%,“O”型纡曲发生率为67.6%。颈内动脉系统颅外段“C”型纡曲发生率为49.9%,颅内段发生率为29.5%。“S”型纡曲和“O”型纡曲均发生于颅外段。左侧和右侧颈内动脉“C”型纡曲发生率分别为41.8%和35.1%。左侧颈内动脉和右侧颈内动脉“S”型纡曲发生率分别为51.1%和42.2%。椎-基底动脉系统“C”型纡曲发生率为47.6%,“S”型纡曲发生率为59.4%,“O”型纡曲发生率为33.8%。椎-基底动脉系统颅外段“C”型纡曲发生率为57.7%,颅内段发生率为24.4%。“S”型纡曲和“O”型纡曲均发生于颅外段。左侧和右侧椎动脉“C”型纡曲发生率分别为45.4%和35.7%,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左侧椎动脉和右侧椎动脉“S”型纡曲发生率分别为69.1%和25.9%,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左侧椎动脉“O”型纡曲和右侧椎动脉“O”型纡曲发生率分别为70.8%和20.8%,左侧明显高于右侧。1.3颅内外动脉硬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颈内动脉系统轻度狭窄发生率为50.2%,中度狭窄发生率为53.8%,重度狭窄发生率为49.1%。颈内动脉系统颅外段中度狭窄发生率为75.0%,颅内段发生率为17.2%。颈内动脉系统颅外段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7.4%,颅内段发生率为16.9%。左侧和右侧颈内动脉中度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0.0%和40.6%,左侧明显高于右侧。椎-基底动脉系统轻度狭窄发生率为66.7%,中度狭窄发生率为60.5%,重度狭窄发生率为57.7%。椎-基底动脉系统颅外段中度狭窄发生率为86.1%,颅内段发生率为11.1%。椎-基底动脉系统颅外段重度狭窄发生率为82.2%,颅内段发生率为16.1%,颅外段重度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段。左侧和右侧椎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3.2%和43.5%,左侧明显高于右侧。2.颅内外动脉硬化的临床特点2.1颅内外动脉硬化纡曲延长的临床特点在TIA中,在“C”型纡曲组,颈内动脉系统为33.8%,椎-基底动脉系统为55.9%,有差异。在“S”型纡曲组,颈内动脉系统为34.1%,椎-基底动脉系统为57.6%,有显著性差异。在脑梗塞中,在“C”型纡曲组,颈内动脉系统为24.2%,椎-基底动脉系统为7.2%,有显著性差异。在脑梗塞中,在“S”型纡曲组,颈内动脉系统为40.0%,椎-基底动脉系统为10.1%,有显著性差异。在脑梗塞中,在“O”型纡曲组,颈内动脉系统为47.9%,椎-基底动脉系统为16.7%,有显著性差异。2.2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在TIA中,在轻度狭窄组,颈内动脉系统为32.7%,椎-基底动脉系统为49.3%,有显著性差异。在中度狭窄组,颈内动脉系统为37.5%,椎-基底动脉系统为48.6%,有显著性差异。在脑梗塞中,在轻度狭窄组,颈内动脉系统为18.3%,椎-基底动脉系统为6.5%,有显著性差异。在脑梗塞中,在中度狭窄组,颈内动脉系统为29.7%,椎-基底动脉系统为11.1%,有显著性差异。在脑梗塞中,在重度狭窄组,颈内动脉系统为35.8%,椎-基底动脉系统为14.5%,有显著性差异。3.颅内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外动脉硬化与年龄相关性的OR值及95%CI为3.28(2.16-4.75);与高血压相关性的OR值及95%CI为3.17(2.12-4.69);与糖尿病相关性的OR值及95%CI为2.82(1.96-3.87)。4.颅内外动脉硬化介入治疗炎性因子和凝血因子的变化4.1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组患者术后hs-CRP、sICAM-1和IL-6升高。hs-CRP术后48小时最高至6.19±0.52 mg/L。Hs-CRP、sICAM-1和IL-6持续升高至术后1周。4.2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血清凝血因子变化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组患者术后72h时FIB最高至4.9±0.8 mg/dl,DD 24h最高至354.7±42.8 mg/dl。造影组患者术后FIB和DD含量仅于48小时内有轻度增高。4.3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并发症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等,血压下降占33.7%,心动过缓占23.9%。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多发生于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治疗组患者。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动脉纡曲延长和狭窄是颅内外动脉硬化重要的两种表现形式,以纡曲延长多见。首次将动脉纡曲延长进行分类,提出了“C”形纡曲、“S”形纡曲和“O”形纡曲的概念。该分类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纡曲延长的严重程度相关联,有助于对手术路径进行判定、合理确定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对并发症发生有一定预见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动脉纡曲延长中,“C”形纡曲多见。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纡曲延长和狭窄发生率左侧高于右侧、颅外段高于颅内段,其中“S”形纡曲和“O”形纡曲均发生于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颅外段。临床特征以TIA和脑梗塞为主,动脉纡曲延长中,“S”形和“O”形纡曲临床表现较明显。颅内外动脉硬化与高龄、高血压及糖尿病呈明显相关性。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后hs-CRP、sICAM-1和IL-6等血清炎性因子和FIB、DD等凝血因子水平可出现阶段性升高,可作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监测指标,对介入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术后并发症以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多见。
其他文献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软件技术的发展,各类办公和生活软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在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各类服务软件特别是财务金融软件的应用,在方便人们工作生
前不久,日本第二大纸和纸板生产商——王子纸业公布了其木材采购政策的细节。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已获认证森林的木材供应量;增加人工林木的使用比例,有效利用未使用过的材种;确
期刊
第一部分:耐苯妥英钠杏仁核点燃大鼠突触囊泡功能相关蛋白研究目的:检测耐苯妥英钠杏仁核点燃大鼠脑组织突触囊泡功能相关蛋白差异表达基因、与突触囊泡回收相关的蛋白表达,
本文介绍了一种情报分析决策(IAD)系统。它是将已有的科研成果:FHW决策系统和FGR关联系统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其它一些功能扩展而成的一种为情报分析、决策(对策)服务的系统,具
维达集团前身是新会日用工业品厂,建于1985年.当时的维达只是由两间街道小厂和一间福利小厂合并而成,唯一的财富就是一间2000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和员工180人,其中还包括了93个
目的:研究肺癌肾上腺转移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CT诊断出肺癌肾上腺转移的患者50例,进行超声诊断,将超声诊断率与 CT诊断率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出肺癌肾上腺转移
目的此次主要针对53例泌尿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可不断促进泌尿外科合并糖尿病病患术后的康复。方法随机选取医院内接受治疗的53例泌
在广义热弹性扩散理论框架下建立非等径两颗粒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颗粒系统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分布规律,分析场分布对脉冲电流烧结初期迁移驱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颈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对83例老年高血压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83例中痊愈62例,好转16例,未愈达5例。结论通过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非药物及药物治疗
在雷达寻的导弹飞行的最后阶段,如果它所收到的目标信号的多普勒频率落入主瓣杂波谱内的话,则会引起很大的脱靶量。本文采用SAMS(StatisticAssessment of Missile System)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