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及其生态过程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次运用较大的空间尺度和以食性为基础的功能群研究方法,囊括整个长江河口潮间带典型湿地类型——沿江沿海湿地(长江口南岸)和沙洲岛屿湿地(崇明东滩,横沙岛东侧,九段沙),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加强了自然环境梯度和人为活动对其生态过程的影响机制的探讨。首次采用国外先进的底栖动物污染评价指数——生物系数(Biotic Coefficient),并结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方法,对长江河口潮间带湿地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本文还对底栖动物在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功能做出了初步探讨,并首次估算出其物质产品(自然资源)价值。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除盐度外,沉积物粒径也是影响长江河口潮间带湿地纵向梯度底栖动物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其分布趋势随着盐度和沉积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多。沿河口纵向梯度,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上游沿江湿地(浏河口,高东),生境条件相对单一,滩面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较低;下游沿岸湿地(南汇边滩,芦潮港),潮滩高程较高,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增加,栖息空间增加,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较上游多;沙洲岛屿湿地(崇明东滩,横沙岛东侧,九段沙)表现出咸淡水混合的过渡带特点,生境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人为因素干扰程度较低,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均较高。本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各潮位区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差异,多维序列分析(MDS)也表明了沿潮间带湿地的高程,底栖动物群落存在着明显的梯度格局。从低潮区、中潮区再到高潮区,植株高度及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增大,初级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沉积环境的稳定性加强,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物种丰度也相应增大。 沿着河口纵向梯度,每一食性功能群内的物种数量从上游到下游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河口上游区域的大面积围垦造地及环境污染是降低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缺乏杂食和碎屑食者,且肉食者物种很少,说明了区域生境破碎化明显,导致营养源的减少以及食物链的简单化。沙洲岛屿湿地和下游沿岸潮间带湿地,潮滩发育较为完善,面积宽广,初级生产力较高,食物网结构复杂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化,食物源丰富,食性功能群数量较多,且每一食性功能群内的物种数量较多,但由于其受长江上游径流来水及下游潮汐的扰动,部分区域滩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淤涨和冲刷,限制了一些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的生存和发展。不同潮位区的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的种类组成具有显著差异。低潮区,基本未有植被覆盖,代表了潮间带湿地演替的初级阶段,以浮游生物食者为主,未发现碎屑食者;中潮区,大量植被的出现以及初级生产力有所增高,生境趋向于多样化,代表了演替的较高阶段,食性功能群类型趋于多样化,本区植食者占绝对优势,除未发现碎屑食者外,其它各食性功能群物种数量均较多。高潮区,水动力条件较弱,陆生化趋势明显,开始出现大量的碎屑食者,该区域植食者仍为优势类群,但杂食者消失。 运用底栖动物评价河口潮间带湿地的污染状况的结果为:Sh~on一wiener多样性指数(H,),所有断面属于中度污染水平;生物系数(BC),所有断面属于轻度污染水平。就各采样站位而言,H’的评价结果为:LL、GL、JHZ站位属于重污染,其它站位属于中度污染。BC的评价结果为:LH和CHZ站位属中度污染,其它各站位皆属轻度污染。评价结果的差异表明:两指数在长江河口潮间带湿地污染评价的运用,应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指数方法评价。 长江河口潮间带湿地具典型代表性的经济底栖动物所提供的物质产品价值 (自然资源价值)至少约为19,660元瓜a.a。丰富的底栖动物资源不仅是其它动物的重要饵料来源,许多种类也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应保护底栖动物的生境不受破坏,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大力开发和发展经济种的养殖工作,把对潮间带生物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加强对潮间带生物利用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