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翅岭金矿位于招远—莱州金成矿带中北部,金矿体与复式岩体内部不同期次间的接触带空间关系密切,并伴生有多类脉岩产出。胶东地区绝大多数金矿床均见有类似的情况,金成矿与这些地质体在空间上的关联暗示了成矿与这些岩浆岩的形成可能有某些特殊关系。目前对于胶东地区岩浆岩与金成矿之间是否存有成因关联,争议较大。因此,为探讨金成矿是否受复式岩体内部各期次时空结构的制约、脉岩是否能对成矿产生直接贡献,以及上述现象背后的地质意义,本论文围绕金翅岭矿区从有关岩浆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联入手,采用野外地质调查、矿床地质剖析、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等手段,开展岩浆岩与金成矿关系研究。对胶西北玲珑复式花岗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玲珑型花岗岩及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均为该区中生代陆壳多次熔融(重熔)的结果,其形成可作为花岗岩成岩理论新说——花岗岩原地重熔学说的一个极好例证。玲珑型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重熔事件,而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则形成于早白垩世的重熔事件,两者之间的岩性差异与卷入重熔的源岩有关。对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重熔事件的内部关系进行了重建。提出晚侏罗世重熔事件至少可分为三期,在历经剥蚀后,第一期重熔界面底面出露于复式岩体南、北两端地势较高处,第三期重熔界面顶面则多集中于地势低洼处,第二期重熔界面位于两者之间。早白垩世重熔事件则至少存在四期,各期生成的重熔界面间同样整体显示出自上而下由老至新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脉岩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及K-Ar法定年工作,整理了区内脉岩的成岩特点,提出区内脉岩具有种类宽泛、形成时间相对集中(120~104Ma)及具多来源特征。认为胶东地区这些广泛发育于花岗质岩体内的脉岩对于脉岩成因新概念——造山后脉岩组合而言是一个极好例证,应同样为多源区同时小规模熔融所致。对金翅岭金矿开展了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金翅岭金矿的初始成矿流体应源自岩浆体系,后期混合有大气降水。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本区硫同位素的δS34范围与区内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相近,暗示硫源具有继承性,直接来源为花岗岩、间接来源为重熔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流体包裹体的类型、测温结果、盐度、群体成分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应源自岩浆体系,主成矿期可能历经流体混合或水岩反应,至成矿晚期演变为以大气降水为主体的贫C02、低盐度的低温流体。对花岗岩类及脉岩类与金成矿的时空关系,及岩浆岩成岩机制与金成矿机制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金翅岭金矿成矿模式——陆壳在燕山期晚期的多次重熔,促使赋存于前寒武纪富金地层的金大规模活化、迁移并在合适断裂构造内富集成矿。其后,起源于多源区的脉岩成岩过程为来自于多圈层的成矿物质上行并于后期阶段在局部地区叠加成矿提供了可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