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拐卖是一种难以治理的犯罪之一,近年来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国家目前并没有找到有效治理方式。2009年微博应运而生,彭文乐事件和随手拍照解救流浪乞讨儿童行动让社会见证了微博的奇迹和力量,微博打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证明了微博打拐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拐卖犯罪的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试图揭示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国家治理拐卖犯罪的有效模式。本研究以田野调查法为主,访谈法和文献法为辅进行资料的收集。在新浪微博上关注了82个打拐微博,重点关注的微博5个,加入的打拐QQ群2个,收集案例70个。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和私信访谈的形式并结合已有的文献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本文采用过程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框架展开本次研究。汲取了舆论传播范式和社会建构理论的核心思想,以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因素并重的方式开展过程分析,探究影响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因素。首先,界定了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概念,即个人、组织、国家等动员主体为了解救拐卖妇女儿童、惩治犯罪分子,以微博形成的虚拟社会为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各种信息符号进行宣传、组织、互动等方式改变或者强化动员客体的态度、价值观念、情感与认知,从而产生短暂的或者持续性参与到微博打拐行动中的过程。其次,阐释了动员的要素,包括动员主体、动员客体、动员内容、动员方式。再次,通过分析明确了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动员过程,形成了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图。最后,分析得出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四个阶段并形成了过程分析图,四个阶段分别是意义的达成、打拐行动、动员组织化、动员固定化。结构分析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影响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影响因素,本文综合了结构的三种理论视角界定了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结构的概念:由从事微博打拐活动的成员形成的,存在于微博打拐行动中具有一般性、规律性、持久性并决定着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效果的关系模式。根据本文的定义揭示出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三层结构:虚拟空间环境、情感、组织,并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三层结构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在过程分析中影响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因素有动员主体、动员策略、动员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的一致性程度、国家的态度。其中,个人的意义形成与个人经历、职业、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等因素有关。在过程分析中,影响虚拟空间发挥作用的是技术因素,影响组织发挥作用的是组织资源和组织能力因素,影响情感发挥作用的是情感策略和情感类型因素。在过程分析和结构分析中发现微博打拐存在效率低、违法行为和法律漏洞等问题,主要通过增加正式组织、国家的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解决。最后,根据微博打拐带来的启示,国家治理拐卖犯罪应立足微博打拐,走科技打拐路线;治理根源,做好防拐工作,走重点治理与防拐相结合的打拐路线;发动群众共同治理,走全民打拐的路线。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是动员的一种新的类型,通过本次研究,充实社会动员理论的内容,丰富动员领域的研究成果,指导以后的实践;现实意义是从微博打拐带来的启示中寻找国家治理拐卖犯罪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