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频繁。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离不开口译。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作为对外传播与信息交流的记者招待会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其中政府记者招待会,尤其是每年“两会”期间由外交部举办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更是引人注目。届时国内外各大媒体齐聚一堂,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向总理提问,总理也会作出相应回答。口译员作为发言人与记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将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作为研究方向。近年来,虽然针对“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研究不少,但大多集中于口译策略研究、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口译员笔记法、质量评估等,而从释意理论出发对口译员主体性展开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有鉴于此,本文以释意理论为理论基础,以2003-2015年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为实例,探讨了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定义、特征及原则,并对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中口译员的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首先,在政府招待会口译中,由于时间紧迫、主题严肃、中英文语言差异较大、观众背景多样,因此在遵循忠实原文、语言正式、简洁明了的原则下,口译员应该且必须适当地发挥主体性,以实现顺畅沟通。即口译员必须充分理解发言人的意思,不拘泥于语言外壳,注重意义,再用通俗易懂、目的语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口译员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词法、句法、逻辑和文化四个层面。词法上,译员主要通过增词、减词、词类转换等来实现主体性;句法上,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句子的语序调整及视角转换;逻辑层面,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在对逻辑架构的重组;文化层面,译员主要通过解释及寻找对应语的方法来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译。最后,文章分析了限制口译员主体性发挥的三大因素,即,话语本身、发言人与现场观众和译员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