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浅刺埋线及常规埋线两种不同的穴位埋线方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比较得出更优的穴位埋线治疗方案。以为进一步优化偏头痛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病例主要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科门诊及病房,将符合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浅刺埋线组(30例)及常规埋线组(30例)。浅刺埋线组取主穴为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共5根线。操作方法为:①患者取俯卧位,暴露枕部头皮。②碘伏消毒穴位后,使用一次性无菌镊子,在埋线针内放入2cm长的蛋白线。③左手提捏脑空穴周围皮肤,右手持埋线针与头皮保持15°向风池穴快速穿透皮肤,平刺入帽状腱膜层下。④退针后将蛋白线埋置帽状腱膜下。⑤退针后立即按压止血。⑥由脑空穴向颞侧旁开1.5cm,与脑空透风池平行,同样的操作方法埋下蛋白线。⑦在脑户穴进针,平刺向风府穴。同样的操作方法埋下蛋白线。常规埋线组:取穴双侧风池、平C3、C4间与双风池的垂线的交点,共4根线。操作方法为:①患者取坐位,暴露颈部皮肤。②碘伏消毒穴位后,使用一次性无菌镊子,在埋线针内放入2cm长的蛋白线。③左手固定风池穴周围皮肤,右手持埋线针与皮肤保持75°,朝向下颌放向,快速进针,深至颈2横突或3cm,留置蛋白线。④拔出埋线针,用棉球按压止血。⑤自双风池做与前后正中线平行的2条线,与C3、C4间水平线的交点取2穴,操作方法同上。两组均每15天埋线1次,每疗程埋线3次,共计45天。于治疗结束后4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的偏头痛VAS评分、每月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并进行综合评分比较疗效,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4个月VAS评分比较,常规埋线组偏头痛的疼痛评分低于浅刺埋线组,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治疗后4个月发作频率比较,P=0.98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个月疼痛持续时间比较,P=0.549,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治疗后4个月综合评分比较,P=0.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4个月后两组疗效评定,P=0.50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束治疗后第4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浅刺埋线组及常规埋线组在偏头痛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偏头痛综合评分各个方面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浅刺埋线及常规埋线治疗均可能有效。常规埋线组改善偏头痛VAS评分程度优于浅刺埋线组。对于偏头痛发作频次、偏头痛持续时间的改善,以及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浅刺埋线组及常规埋线组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