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寻找进展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2月—2014年6月住院治疗的17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入院时、病情变化时及发病7天时分别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 of Stroke in progression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其进行评分,根据评分是否增加3分或3分以上,分为进展性卒中(Strokein progression,SIP)组和非进展性卒中(Not stroke in progression,NSIP)组,其中SIP组52例,NSIP组12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既往病史、卒中家族史),入院后体温、血压及血压变化,生化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头颅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头颈部血管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gy,MRA)或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gy,CTA)。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的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缺血型脑卒中患者176例,其中SIP组52例,非SIP组124例。SIP的发生率为28.4%。2.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方面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入院后血糖水平,结果显示,血糖升高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发热及收缩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比较两组患者责任病灶,结果显示,分水岭梗塞(皮层及皮层下分水岭)及大面积梗塞在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比较两组患者血管方面检查,结果显示,责任血管闭塞、中重度狭窄及存在不稳定斑块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比较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中重度狭窄或存在不稳定斑块的情况,结果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IP的发生率为28.4%。2.糖尿病病史以及入院后血糖升高、高血压病史以及入院后收缩压下降、卒中后发热均为SIP的危险因素。3.大面积脑梗塞及分水岭梗塞均易发生SIP。4.责任血管闭塞、中重度狭窄及存在不稳定斑块均为SIP重要预测因素。其中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存在闭塞、中重度狭窄或不稳定斑块比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存在上述情况更易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