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重庆四面山27个植物样地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四面山的植物区系、群落划分、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5种不同配置模式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杉木次生林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生态位、种问联结和空间格局等。以期通过本研究了解当地的植物种类、植被类型;对不同配置模式的人工林生长进行评价,提出适宜地区生长的较优配置模式;并通过对杉木次生林的格局研究,掌握杉木次生林在空间结构组成上的属性,为库区的杉木造林提供参考依据;并结合对四面山的植被类型的认识,为筛选库区高效水土保持型植被群落提供依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四面山研究区域共记录植物261种,隶属于77科,153属,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分布的属占优势,其次为温带成分。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排序结果显示,四面山研究区域可分为9个植被类型(群从)。不同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指数以杉木+栲+元江栲林最大,其次为杉木+城口桤叶树林、枫香树林、短刺米槠林、含有多种常绿阔叶树的杉木林、元江栲林、香椿林和杉木纯林,最小的为木荷林。9个植被群落树木个体的胸径分布基本呈现逆-J字型,表明这些森林群落的天然更新状况良好。不同植被群落类型生长型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植物群落均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规律。四面山5种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5种人工林群落,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石栎+木荷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中,以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模式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建议在四面山地区以及类似生态区,在今后退耕还林过程中应选择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乔-灌结合混交林模式,以提高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实现理想的水土保持林功能。大窝铺杉木林的径级结构可分为单峰型、多峰型、L型、单柱型和逆-J字型等。杉木种群径级分布呈单峰型,杉木林内的其它伴生树种,主要是径级结构为L型的树种,以后发展的潜力都比较大。种问关联性的分析表明,杉木林群落总体相关性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反映了该群落的稳定性。22个树种,具有显著正联结或负联结的种对有7对。生态位的分析表明,杉木林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普遍不高,最大的为细枝柃,最小的是檫木。且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另外,高生态位宽度的种群与低生态位宽度的种群可能有较高的重叠值,反之则低。杉木林点格局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树种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内7个常见种中,6个树种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且大多树种随着尺度增加,逐渐由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种间的关系,在25m尺度上,大多表现为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尺度下,乔木层树冠的生长通常要避免相互覆盖,因此导致了在这个尺度下的负关联。而一些耐荫性弱的种类,其处于亚乔木层或灌木层的个体很难在乔木层树冠之下生存。在这个尺度下,最大的负关联往往出现在乔木层与亚乔木层和灌木层之间。因此,杉木林主要树种间主要是负关联这一结果,可能也是这一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