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稻区自然生存多态性杂草稻(weedy rice),与普通稻相比,其最明显的生物学特征是易脱粒、自然越冬繁衍。东北稻区杂草稻虽然具有自然繁衍、生长快、抗逆性好等特点,但经济性状次于栽培稻,不能当作直接利用资源开发。试验结果:收集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的8个地点供试杂草稻种子无休眠性。杂草稻种子的耐湿冻胁迫能力因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普遍强于栽培稻种子;抗冷冻胁迫强度与其含水量负相关;在-10℃冷冻条件下,预先10℃浸种后、含水量为25%、30%、40%的杂草稻种子达到死亡分别需要持续冷冻6天、3天、1天。杂草稻种子的耐湿干交替胁迫能力强,30℃浸种2天的杂草稻和栽培稻种子经15℃条件下干燥30天,杂草稻发芽率下降15%,栽培稻种子发芽率下降75%。杂草稻与栽培稻杂交试验结果:结实率平均为33.4%,说明杂草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近。杂草稻的芒长在杂种F1代中表现出双亲中间型,而芒色表现出偏向杂草稻特性。杂草稻的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栽培稻;千粒重普遍低于栽培稻;杂种F3代群体中,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以及千粒重等出现较大变异现象。东北地区自生杂草稻资源在种子萌发期耐盐碱、耐低温发芽能力虽因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普遍表现出较强的耐性特性。来自于内蒙扎兰屯市的杂草稻Z6和吉林安图Z8作为父本与栽培稻杂交的后代其平均耐盐碱和耐寒发芽特性好于其他组合。杂种后代株系吉粳81×Z8(F4)在2009年度受到冷害的影响下,产量达到1.151kg/m2。杂草稻分子标记初步筛选结果:在F1表现中,所选用的RAPD随机引物呈现为“双亲型”,“偏父型”,“偏母型”,“杂种型”,“缺失型”和“杂乱型”等不同类型。所用SRAP技术的引物ME7-EM7、ME9-EM10可以区分亲本和后代;引物ME7-EM10可以区分亲本之间和后代之间的差异;引物ME9-EM4、ME9-EM9可以区分后代的差异等。从结果来看,利用SRAP技术可以得到较多、清晰的谱带,可以用作杂草稻及后代F2的多态性分析及后代分离的变化等。目前稻田常用化学除草剂丁草胺、禾大壮、草克星、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杀稗特等在标准剂量使用条件下对供试杂草稻均没有防效;灌水10cm、种子深埋10cm以上才能有一定的抑制种子发芽作用;秋冬季提高稻田落粒杂草稻种子含水量,可以有效冻死越冬杂草稻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