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来词一直以来都是汉语研究的一大热点,大部分的语言学家对于外来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外来词大量涌现,其对于汉语词汇系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少外来词缩减音节后参与构成新的汉语形式单位,并形成了一些词群。上述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极大的兴趣,并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研究对象越来越具体化,从外来词变为了汉语中的外来构词成分。然而,大多数关于外来构词成分的研究却局限于它们的形成过程,认知角度的研究目前来说还比较少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重要的知识结构理论,框架语义学和概念域理论为理论基础,尝试对源于英语的汉语构词成分进行认知研究。从报纸和网络上收集来的二十个源于英语的汉语构词成分以及四百多个含有这些构词成分的汉语形式单位成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多种分析方法如定性,内省,归纳,推理等被用来探究这些构词成分从外来词中选择出来的过程以及含有它们的汉语形式单位形成过程背后的认知理据。首先,本文探究了含有这些英源构词成分的外来词借用的翻译方法,并对上述构词成分进行了分类。根据它们的形式,源于英语的构词成分被分为两类:外来词整体和外来词的某一部分。而根据音节的数量,外来词整体作为构词成分的情况又可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类。对于英源外来词的某一部分成为汉语构词成分的现象,本文从词概念框架的角度出发,尝试性地探究了这些英源构词成分形成的认知理据,研究发现:外来词的不同成分所能激活的词概念框架的大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框架内部元素的集中性,都对汉语构词成分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之后本文又以含有五个源于英语的构词成分的形式单位群为例,从词概念框架的角度研究了其形成过程,从而探究其背后的认知理据:形式单位的生成是基于以某一词概念为中心的词概念框架的,换言之,不同的成分或词突显词概念框架中的不同成分随后,本文又根据英源构词成分的不同位置对这些形式单位进行了形式分析,并得出如下的结论:英源构词成分总是位于词首的形式单位群和总是位于词尾的形式单位群几乎均为定中式;英源构词成分位置不定的形式单位群中,形式单位大多是定中式,少数是动宾式,个别的情况下是状中式;英源构词成分可为形容词性或名词性;最后,本文对位于不同位置的同一构词成分的语义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如下现象:当构词成分位于词首时,其语义和相关的外来词的意义大体一致。当构词成分位于词尾时,其语义可能会发生变化,扩大或者引申出其他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