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掺杂剂柠檬酸(CA)的用量对产物聚苯胺(PANI)吸波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调节各种反应条件制备微/纳米管状的聚苯胺,这有利于利用微/纳米管的中空结构来填充磁性无机纳米颗粒,从而进一步合成兼具有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的有机-无机复合吸波材料。同时,采用不同种类的掺杂酸对聚苯胺进行共聚改性方面的比较研究,以期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聚合物吸波材料。通过对苯胺(An)单体进行化学氧化聚合的方法,在无任何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制备了CA掺杂的自组装聚苯胺微/纳米管,采用SEM、FTIR、UV-Vis、XRD、SDY-4、VNA等表征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聚苯胺微/纳米管的外径为280~970nm,内径为220~370nm,电导率可达0.26S/cm;自组装聚苯胺微/纳米管的优化合成条件是:氧化剂过硫酸铵((NH4)2S2O8, APS)的滴加速率为1d/min,nAPS/nAn=1,nAPS/nAn=2~10,[An]=0.1mol/L;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还可以制备得到纳米纤维、纳米棒和纳米球状的聚苯胺材料;CA掺杂导电聚苯胺的吸波性能随CA用量的增大而增强,当nAPS/nAn/nCA=1:1:10时,合成的聚苯胺在2~18GHz频段的最大吸收为18.1dB,最大吸收位于13.1GHz处,吸收大于10dB的频率范围是11.2~16.3GHz。分别采用CA和HCl作掺杂剂,对苯胺和吡咯的混合单体进行化学氧化共聚合,制备了苯胺-吡咯共聚物。研究结果表明,以CA为掺杂剂制备苯胺-吡咯共聚物时,混合单体会抑制溶液中胶束的形成,从而不利于苯胺-吡咯共聚物微/纳米管的制备,而HCl的分子体积过小,其与有机单体反应生成的盐无法形成模板来诱导共聚物微/纳米管的合成;如果混合单体中吡咯的摩尔百分含量达到或超过50%,苯胺-吡咯共聚物的电导率就急剧降低,而当这一含量低于50%时,HCl掺杂苯胺-吡咯共聚物的电导率要明显高于CA掺杂苯胺-吡咯共聚物的电导率;HCl掺杂苯胺-吡咯共聚物在2~18GHz频率范围内的最大吸收为10.3dB,最大吸收位于10.4GHz处,吸收大于10dB的频率范围是10.1~11.1GHz,综合了聚苯胺吸收大和聚吡咯最大吸收频率低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