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扩增与鉴定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和扩增大鼠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并从形态学和免疫学表型等方面给予鉴定。方法采用改良的Son培养方法,梯度离心提取骨髓单核细胞中的非粘附细胞,加入GM-CSF 5ng/ml、IL-4 5ng/ml进行诱导扩增,用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分子,以及功能学鉴定。结果DC前体细胞培养7d呈典型树突状结构,流式细胞学检查发现细胞表面均表达MHCⅡ、OX62和CD80。培养所得DC具有诱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且成熟的DC诱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更强。结论改良的Son法为体外诱导扩增大鼠骨髓来源DC的有效方法。第二章IL-12 p35沉默对大鼠骨髓源性DC免疫功能的影响目的研究IL-12 p35 siRNA干涉对大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粒细胞-巨噬细胞型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和脂多糖(LPS)体外培养体系,从大鼠骨髓中获得DC,化学合成小型干扰RNA(siRNA),体外转染DC。DC细胞表面分子CD80和MHCⅡ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IL-12 p35转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IL-12、IL-10分泌采用ELISA法,细胞免疫学功能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结果IL-12 p35 siRNA转染后的DC表面分子CD80和MHCⅡ表达无明显改变,分泌IL-12减少、分泌IL-10增多,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结论IL-12 p35 siRNA的转染不能干扰DC的成熟,但可以抑制其免疫应答功能。第三章IL-12 p35沉默的DC通过T细胞JAK-STAT途径阻断IL-12信号调节免疫反应目的研究IL-12 p35沉默的DC是否通过JAK-STAT途径阻断IL-12信号,调节T细胞的活性。方法在DC与同种T淋巴细胞共培养30min后,检测T淋巴细胞STAT3、STAT4、JAK2和TYK2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IL-12未沉默的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STAT3、STAT4、JAK2和TYK2酪氨酸磷酸化明显增加。IL-12 p35沉默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STAT3、STAT4、JAK2和TYK2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IL-12未沉默的DC。结论IL-12 p35沉默的DC可能是通过的JAK-STAT途径阻断T淋巴细胞激活。第四章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方法方法选用封闭群SD大鼠进行同种异体节段性小肠移植。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和受体肾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和受体肾下下腔静脉端侧吻合。肠道重建:将供肠近端闭合,远端施出腹壁造瘘。结果进行了45次正式实验,6只于术后5天内死亡,死亡原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3只,静脉吻合口狭窄或血栓形成2只,造瘘口回缩1只。其余39只存活超过5天,占86.7%。最长存活超过120天。供体平均手术时间(60±10)min,受体平均手术时间为(90±15)min,其中动脉吻合(10±3)min,静脉吻合(15±5)min。移植肠热缺血时间(28±5)min,冷缺血时间(25±5)min以内。整个手术时间为(150±20)min。结论该种小肠移植手术方法成功率高,为小肠移植实验研究提供了稳定的模型。第五章IL-12 p35 siRNA转染的DC延长大鼠移植小肠存活时间目的探讨IL-12 p35 siRNA转染的供者树突状细胞(DC)延长大鼠移植小肠存活时间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对,Wistar大鼠的小肠移植入SD大鼠。组Ⅰ:对照组,受体小肠移植术前7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Ⅱ:移植前7天受体经腹腔注射未转染的供体DC;组Ⅲ:移植前7天受体经腹腔注射IL-12 p35 siRNA转染的供体DC。组Ⅳ:移植前7天受体经腹腔注射IL-12 p35 siRNA转染的供体DC,受体大鼠移植术后当天静脉注射CsA 8 mg/kg/d;组Ⅴ:移植前7天受体经腹腔注射IL-12 p35 siRNA转染的供体DC,受体大鼠移植术后当天静脉注射CsA 20 mg/kg/d。观察受鼠移植小肠的存活时间,对移植小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受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NF-γ)水平。结果组Ⅲ移植小肠存活时间较组Ⅰ和组Ⅱ有显著延长(P<0.05),移植小肠组织组织病理损伤,较组Ⅰ和组Ⅱ明显减轻,血清IL-2和INF-γ显著低于组Ⅰ和组Ⅱ(P<0.05)。其中组Ⅳ的移植物存活时间最长、组织病理损伤最轻。结论术前经IL-12 p35 siRNA转染的DC可抑制大鼠小肠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延长移植小肠的存活时间。加用小剂量的CsA后,其作用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