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行为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一种公民自发的社会性互助活动。世界各地的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性的慈善供给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提升慈善需求的供给力度。大学生作为慈善事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慈善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本研究以大学生的慈善行为、意识和态度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自身效应,进而提出培养大学生慈善行为和意识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界定了研究问题和内容,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综合激励理论和社会互惠理论等,构建了大学生慈善行为概念模型,并在变量操作化的基础上提出了12个研究假设。其次,根据假设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验证假设。问卷主要由五个分量表组成,包括大学生的慈善意识量表、慈善教育量表、慈善环境量表,大学生慈善行为倾向性量表以及慈善效应量表。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信度检验,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评价。样本来自河北省十所大学的大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过程中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发现,慈善认知程度、慈善愿望强度、慈善动机的理解程度;接受慈善教育的状况、慈善相关制度的认知程度、周围人的慈善参与状况等因素,都对大学生慈善行为的倾向性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接受慈善教育的状况、慈善相关制度的认知程度、周围人的慈善参与状况等因素,还对大学生慈善意识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慈善行为的倾向性程度对其自身成就感程度、自身幸福感程度、自身健康评价程度也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慈善认知程度、慈善愿望强度、慈善动机的理解程度、慈善相关制度的认知程度都与大学生慈善行为的倾向性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慈善行为的倾向性程度与其自身成就感程度、幸福感程度和健康评价程度都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应该从正确培养大学生的慈善态度、开展正规的慈善教育、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等方面,大力培育大学生的慈善行为和意识,而且还要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慈善行为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强的积极性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