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以及公民社会日益发展成熟的背景下,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政府外交的新型外交形式,日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希望通过公共外交达到改善本国形象,影响他国舆论,获得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伴随中国崛起,我国面临众多国际舆论压力。对此,公共外交成为我国在新形势下一种新的外交手段,如何构建完善的公共外交体系以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也成为目前我国公共外交研究的重要任务。本文认为公共外交在实现与国外公众交流沟通的同时,也应当包括对国内公众进行有关外交政策方面的宣传推广和解释,这是公共外交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保证。公共外交的内涵包括公共外交的主体(本国政府或由本国政府主导、授权或委托的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及个人)、公共外交的客体(外国公众)、公共外交的形式(政府公关、媒体传播信息及教育文化交流)、公共外交的目标(国家形象的维护、国际话语权的获得及国家利益的维护)四个要素。公共外交的兴起背景则包括“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具体到我国公共外交发展所面临的特殊状况,主要涉及到中国在冷战结束之后所面临的一系列负面舆论及不佳的国际形象。而根据不同阶段公共外交背景、具体任务、侧重点的不同,我国公共外交的进程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初、冷战结束至今三个阶段。从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进程来看,我国公共外交呈现出“文化传播”的“一元”特征与偏好。此外,由于我国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经验、专业人才的欠缺,受之前外交理念的影响以及政府机构设置等问题,导致目前我国公共外交存在以下不足:战略思想上对外交的重视程度不足;政策制定中凸显外交体制不协调而造成无法全面整合公共外交资源;实际操作中方式方法不到位。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公共外交体系的构建及其作用发挥。面对我国公共外交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相应建议以构建多元的公共外交体系。首先,要从公共外交体制着手,建立并协调公共外交体制,保证公共外交的高效实施;其次,要整合“多元”的支援力量,发挥民间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再次,在公共外交的实践过程中,要拓展“多元”的方式方法并不断创新;最后,要注重公共外交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保障,包括加强国内建设以及人才和资金的保证。总之,只有建立“多元”的、完善的公共外交体系,才能真正发挥我国公共外交的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