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指的是纤维环破损、髓核突出所导致的压迫或者刺激椎管内的血管、脊神经根、椎旁的肌肉组织等所致的一种临床病症,其主要表现为腰痛,部分患者可伴有下肢疼痛等其他症状。近几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目前诸多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并证实了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但有关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人体无创伤,且对病变部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用于检测腰椎间盘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进而从分子水平对椎间盘组织的水弥散程度做出评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以DWI为基础发展而来,可以反映水分子扩散速度及方向。DTI和DWI目前已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检测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本课题实验部分采用夹脊电针干预模型兔退变腰椎间盘,通过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测量比较夹脊电针干预前、后模型兔腰椎间盘ADC值、FA值的差异,进而探究夹脊电针对腰椎间盘水弥散能力的影响,深入探讨夹脊电针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电针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目前对腰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多倾向于椎间盘组织本身,终板是与椎间盘紧密相连的结构,且椎间盘的营养物质供应有一部分是源于终板。本课题临床部分通过探究终板形态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终板是否与椎间盘的退变有一定关系,是否参与和加重了椎间盘的退变,以期更好的研究椎间盘的退变机制,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包括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1.临床观察:于2015年1月至12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并行腰椎MRI检查的人群中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并以腰腿不适为主诉的患者60例。应用Siemens 3.0T Verio MRI系统观察受试者腰椎间盘终板形态,对腰椎间盘按Pfirrmann标准进行分级。分析处理数据后,探究终板形态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选用44只清洁级骨骼发育成熟的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从中随机选取4只作为正常组,将剩下的兔子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假模型组、电针组、电针加阻断剂组。制作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并根据需要每组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正常组自然饲养三周,不作任何治疗。模型组利用椎体间加压的方式建立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假模型组采用与模型组相同的方法建立腰椎间盘退变动物假模型,但不进行椎体间加压。电针组从模型建立成功的第一天开始进行电针治疗,共治疗4个疗程。电针加阻断剂组在造模成功后的第一天注射AQPs抑制剂HgCl2,再采用与电针组相同的方法进行电针治疗。每组均于造模成功后第1d及第28d两个时间点各取5只,拆除加压装置,并拔除克氏针,行L4-5椎间盘DTI和DWI扫描,得出相应的ADC值和FA值。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终板形态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之间采用pearson分析后,结果pearson相关系数r=0.35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终板形态和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2.实验研究结果:P>0.05,正常组与假模型组第1d、28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模型组第1d、28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第1d、28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电针加阻断剂组第1d、28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施压后成功的建立了腰椎间盘退变兔模型。正常兔腰椎间盘组织的ADC值和FA值在一定数值,施压28天后,ADC值和FA值均下降。使用电针干预后,ADC值和FA值升高,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电针干预前加用阻断剂HgCl2后,ADC值和FA值没有升高,反而稍有下降。结论:夹脊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佳,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正常兔腰椎间盘组织的ADC值和FA值在一定数值。腰椎间盘组织发生退变后,ADC值和FA值降低。电针干预后,ADC值和FA值明显升高。加用阻断剂之后,再进行电针干预,ADC值和FA值不仅没有升高,反而降低,提示水通道蛋白可能参与了电针对水弥散通道的调控。终板形态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呈正相关。终板可能参与了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临床对椎间盘退变的机制研究也可从终板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