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大量有机锡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所以对此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是一类新型的有机锡化合物,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为了更好地研究该类化合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探讨构效关系,研究影响反应的因素及反应机理,进一步合成多种结构的该类有机锡化合物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文合成并表征了部分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及其配合物,并研究了其合成反应的机理。 本文研究了不同位置上不同的取代基对乙酰丙酮类化合物与SnCl2及Sn和乙酰氯合成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这类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端取代基空间位阻大的1,3—二叔丁基—1,3—二酮和1,3—二苯基—1,3—二酮不与SnCl2及Sn反应;一端取代基大的苯甲酰丙酮和5,5—二甲基—2,4—己二酮及2-位单取代基的乙酰丙酮类化合物仍可与SnCl2及Sn反应;具有S—cis构象的2-乙酰基环酮也可与SnCl2及Sn可发生反应,并生成相应的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本文用合成的3-烯丙基-2,4-戊二酮,2—乙酰基环己酮,2—乙酰基环戊酮,苯甲酰丙酮,5,5—二甲基—2,4—己二酮,2,2,6,6—四甲基—3,5—庚二酮,二苯甲酰甲烷,α—乙酰基苯乙腈8种乙酰丙酮类化合物分别与SnCl2及Sn反应,其中5种发生反应,合成了5种α,β—不饱和羰基三氯化锡,4种α,β—不饱和羰基二氯化锡,用合成的水杨醛缩苯胺、水杨醛缩对甲基苯胺、水杨醛缩对氯苯胺、水杨醛缩对硝基苯胺、水杨醛缩对甲氧基苯胺五种水杨醛缩苯胺类Schiff碱与1—甲基—1—丁烯—2—烯丙基—3—酮基三氯化锡及(2—乙酰基环酮基)三氯化锡反应合成了8种新的α,β—不饱和羰基三氯化锡配合物。 用1HNMR、m、UV、元素分析表征了合成的17种新化合物。红外光谱表明:这些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中V(c=o)在1640—1650cm-1,表明存在分子内羰基氧对Sn的配位;配合物的V(c=o)也大约出现在这一位置,表明分子内配位依然存在:v(CH=N)为1595—1610cm-1,在3400cm-1无吸收,表明是以酚羟基上氧原子而不是以氮原子与锡原子配位的。UV光谱数据表明:配合物中(CH=N)的n→π*跃迁,苯环的π—π*跃迁吸收与Schiff碱自由配体相比无明显变化,说明氮原子不与锡原子配位,1HNMR数据表明:由于α,β—不饱和羰基二氯化锡中的锡原子上的氯原子被α,β—不饱和羰基取代后锡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双键上甲基峰及搽基上甲基峰向高场移动,使化学位移较口,日一不饱和碳基三氯化锡减小:以2一乙酚基环酮为底物合成的。,日一不饱和级基氰化锡甲基单峰出现在2.30ppm以上,为碳基甲基;双键与苯环及碳基形成了大的共轭体系后,其双键上的氢化学位移增大,与苯环上的氢基本相同:二门一叔丁基一1一丁烯 .一3一酮基)H氯化锡中有3个氢出现在了2.58ppm这一位置,且为单峰,应为碳基甲基峰,但有另外的3个氢却出现分裂,其中一个氢在2刀OPPm,两个在2.24ppm,从大小上看应为双键甲基氢。同时叔丁基上的氢有9个出现在1.40ppm,6个出现在1刀6ppm,3个出现在1.26ppm。双键氢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一个氢的化学位移在5.75ppm,另一个出现在6.88ppm,由此判断其结构为不对称结构;席夫碱配合物中芳环的质子峰在7.3~7.5呈现多重峰,酚羟基上质子信号难以观察到,CH=N基团的质子峰在8.58~8石4为一单重峰,表明配体以氧原子而不是以氮原子配位。 用 X一射线衍 射仪测定了 Clasn[C(CH力=C(CH。一CH=CHJ一CO<HJ和C13Sn*(t—Bu户CH<O—CH。]的单晶结构,证明它们依然是碳基氧内配位的五元环的变形双锥结构,说明一个端基取代基及2一位单取代基对反应及化合物结构无太大影响。 一 对反应机理的研究表明,只有能烯醇化的并具备S—CIS构象的1,3一二酮才能与SnCI。及Sn反应,推测乙酞丙酮类化合物与SnC12反应的机理为首先乙酚丙酮类化合物烯醇化,然后与乙酞氯反应生成醋酸烯基酯,同时放出一分子HCI,HCI与SnCI。反应生成中间体HSnCI。,HSnCI。与醋酸烯基酯进行加成,最后脱掉一分子醋酸生成o,P一不饱和碳基三氯化锡。乙酚丙酮类化合物与Sn反应的机理为首先Sn和乙酚丙酮类化合物先经一系列反应生成了HSnCI。与醋酸烯基酯,它们反应生成了口,6一不饱和碳基三氯化锡,再经一系列反应生成口,6一不饱和碳基H氯化锡。用制备的2一乙酚氧基一二一戊烯一4一酮与干燥的HCI气体在乙醚中分别与SnC12及Sn粉反应,分别制得了1一甲基一l一丁烯一3一酮基三氯化锡和二*一甲基一1一丁烯一3一酮基)二氯化锡验证了所推测机理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