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皇权的更迭始终都是一个敏感的事件。很多帝王都为权力继承的事情大费脑筋,历尽波折,在此过程中,无数皇室也因权力斗争而妻离子散、骨肉相残。认真研究历代王朝最高权力交替的过程,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近似于规律性的现象:相对于平庸无能的帝王,那些雄才大略的令主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都毫无例外地经历了挫折,他们所挑选的第一任太子基本没能接班,而少有的接班的太子,也是经历了无数的风险和磨难,最后才勉强登上帝位。似乎可由此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虽然那些所谓的一代英主们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他们在处理家务事方面、在协调和继承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方面,却显得异常笨拙,甚至比之某些平凡的守成之主也要逊色不少。这些杰出的帝王,包括秦始皇赢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康熙帝玄烨和乾隆帝弘历,稍有些历史常识的人,对这些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如果一定要把中国三百多名封建帝王分成三六九等的话,上述的这些帝王无疑是第一流的。但他们恰恰都在同一个问题,即选择继承人方面,走了弯路,受到打击甚至犯下过错。杰出帝王们虽然在立储问题上殚精竭虑,希望选出一个出色的、至少是合格的接班人,但结果大多事与愿违。他们最终的选择常常给王朝带来灾难性甚至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刘邦选择刘盈,导致后来吕氏专权;隋文帝选择杨广,促使隋朝二世而亡;唐太宗选择李治,以致武周代唐。每一次打击,都必然付出国家动乱、社会生产倒退和人民流离失所的巨大代价,影响了社会的长治久安。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杰出皇帝的立储多是失败的、失策的。他们犯错误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一系列专制制度和不科学、不民主的“嫡长子继承制”,当然也和这些帝王自身的性格、心理与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