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月庄村东,此遗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其后共进行了三次发掘(据目前情况分析,张官遗址与月庄遗址文化内涵十分相近,应为同一遗址。因而本文中统一称为月庄遗址)。本论文采用的资料主要是第三次发掘所获。 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遗迹、遗物,其中石制品也比较丰富,但大部分标本保存状况较差,几乎没有完整器物。这就为我们进行形制分析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尝试着对这批石制品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除了采用较传统的类型学方法和文化因素分析法以外,还采用了微痕分析法和残留物分析法。 本文在对资料分类、整理的基础上,把月庄遗址与同一文化内其他遗址及同时代其他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比较,基本上明确了月庄遗址的相对年代,Ⅰ区应该处于后李文化的晚期阶段,而Ⅱ区年代更晚,有可能已进入北辛文化时期。关于月庄遗址早期石制品的总体特性,应该是以本地的后李文化因素占绝对优势,比如其出土了后李文化特有的石支脚,无足磨盘的比例较高等,对于其中少量的有足磨盘,通过考察其在遗址内部的发展序列,并与后李文化其他的早期遗址进行比较,但未能发现其本地起源的线索,那么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受到了其西部“有足磨盘文化圈”的影响。总体来说,月庄遗址的创造者还应该是后李人,只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西部的裴李岗文化发生了文化交流,才呈现出目前的文化特征。在石制品的制作和加工方面,我们认识到月庄遗址先民加工石制品的流程。对石制品的使用则充分反映出人类对于环境的能动适应,磨盘非常高的双面使用比例显示了当时磨盘的珍贵程度及制作难度。因而人们通过双面使用来减少磨盘的消耗。而磨棒的使用则较为随意,这与当地磨棒的石料较丰富是有密切关系的。对于石锛,则是通过微痕分析给出了功用和使用方式的判定,而不仅仅是由形态来臆断其功能。并且通过此次微痕观察,发现了使用痕和磨光痕的区别,这是磨制石器微痕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而我们此次微痕观察的认识具有数据库的意义。至于磨损管理,我们没有发现确定的专用工具,但从理论上来讲,尤其是磨盘肯定存在这个问题。这有待于我们今后的进一步工作来发现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