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科学进步与工业革命的产物,深深地打上了商业文明的烙印。它本身兼具了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双重属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本文力图从美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双重视角,审视电影的艺术性与商品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电影产业的价值实现与价值增值的问题。
电影产业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电影交换过程的成功。电影作为一种非稀缺性商品,其市场具有典型的买方市场特征,电影受众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价值的实现。受众的消费倾向和审美倾向对电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何把握电影受众的接受心理,是电影创作者和经营者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国内外经验证明:电影业内成功的营销模式,都是根据受众的审美心理和消费心理而特意打造的。电影受众追求新奇,而电影题材不外战争、爱情、科幻、原生态之类,创作余地有限,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电影要持久拥有受众,本体语言上的不断创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电影产业的价值实现是一系列复杂的环节,呈现出完整的价值链形态。人们对高层次精神消费的渴求成为电影价值链延伸的动因。这种力量直观地表现为电影后产品收入跃升成为电影收入的主要部分、电影产业价值出现大幅增值的动向。这就更加要求位于价值链上游的电影创制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只有这样的电影作品才能持续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
本文在对国内外电影创作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思考了当代中国电影项目运行中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