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的只是穆齐尔的一部早期作品,这部作品是作者23岁时创作完成的,无论是篇幅、哲思的深度和反映的社会世像的广度,还是文学技巧的深湛程度都远不及24年后问世的《没有个性的人》,因此本文中所触及的穆齐尔思想还只是很有限的局部,离穆齐尔完整的思想体系仍很遥远。 但是,对作家早期思想和作品的考察,毕竟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其后期思想和作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前面四章的介绍分析,可以大体了解穆齐尔的文学价值取向和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至少对作家的特点能够建立起初步的感性认识:作为文化悲剧时期先知先觉韵知识分子,他"和同时代的作家如赫尔曼·布罗赫和曼氏兄弟等人一样,把竭力抗拒欧洲价值和文化的衰亡视作己任";在对欧洲文化和传统价值的维护上,穆齐尔却比别人走得更远更彻底,这一点很有德国浪漫派的遗风。 更何况,单就《托尔雷斯》一部作品而言,已经紧紧契合了当时德国思想动态的新方向,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德国哲学的一个最突出特点是感性个体的实在生存性(Dasein)从纯粹思辨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另树一帜。哲学之思从抽象的概念领域一下子转向了生命、生存和生活,文学创作也随之将笔触转向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反抗理性独尊地位的态度。当然穆齐尔对待理性的态度比较特别,在小说中可以看出,他是以科学理性的视阈审视寄居于天才思想和创作精神中的非理性成分,并竭力想要用理性的语言表达和剖析它。 在文学作品中进行大量的意识和感觉的描写并非由穆齐尔首创,这一手段在穆齐尔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蔚然成风。但是在对于人物的深层意识活动的开掘方面穆齐尔的确表现出了过人之处:例如在作品23到24页主人公在对自己儿提时代迷失在树林中的一段回忆描写中,就已经暗合了深层意识的最新理论知识3;再如作品33页托尔雷斯从妓女波谢娜到母亲的诸般联想描写,和作品结尾部分托尔雷斯依傍于母亲身边尽情品味母亲香水味的描写,分明是对"俄迪浦斯情结"学说的响应。要知道,弗洛伊德的成名是他1909年应邀赴美国克拉克大学演讲之后的事,他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多是在20年代以后出版的,大大晚于《托尔雷斯》发表的1906年!对人物深层秘密意识的挖掘表现,需要的还不仅仅是才力,更多的是突破常规的勇气。托马斯·曼在比较普鲁斯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曾认为,普鲁斯特笔下的新事物和鲁莽举止,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披露的地狱式的内心世界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而已。4由此可见,敢于暴露常人对自己都不敢承认的隐蔽思想较之于提出独创性的理论思想,更为难能可贵。 不过,《托尔雷斯》的意义不宜仅仅局限在日耳曼学一阈,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更应该让它唤起对当下的思考。就在我刚开始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海德堡大学的库尔曼教授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托尔雷斯的遭遇会不会在中国发生?"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但是直到现在也感到难以回答。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为"盛世"所陶醉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重复着上个世纪初欧洲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科学理性主义无边无际的泛滥导致人们只关注功利,而不问人生意义,同样存在着外部物质世界与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割裂的问题,科技文明带来的非人化境遇必然引起敏感人士的惊悸不安;面对排山倒海的全球化浪潮,以拳拳之心忧郁于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知识分子不能不问:"我在哪里?何处是安身立命的归宿所在?" 西方的文化悲剧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新旧交替、英雄辈出的时代,本文所论及的齐美尔、穆齐尔分别用哲学和文学的形式表达出了他们对历史和对文化的深入思考,为人类的思想和文化艺术书写了精彩的华章。今天的中国同样处于经历着沧桑巨变、呼唤英雄的时代,但是齐美尔、穆齐尔们毕竟成长于西方传统文化的土壤,他们所阐发的真理归根结底对只有方向性的参考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来缺少德、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超验的理想世界,在方法论方面中国人也不以抽象思辩见长,也就是说假若简单地套用西方先贤的理论模式,那么由于无法将自己的质料填入迥异于自己文化的理论模式中,齐美尔、穆齐尔们就失去了借鉴的价值。如何将西方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中华文化有机地结合为我所用,是历史留给下艰巨课题,也只有等待历史去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