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TG-NOTES在诊断不明原因腹水中的临床价值;2)通过活体小型猪模型探讨TG-NOTES行胆囊探查术的胃部最佳进镜部位以及其安全性及可行性;3)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钛夹(南京微创ROCC-D-26-195-C)在TG-NOTES中的封闭效果及对于腹腔内脏器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行TG-NOTES(32例)及腹腔镜术(32例)以诊断不明原因腹水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分析患者确诊率、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数据,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2)选取小型猪13只(体重20-30kg),于其中选取6只分别以胃窦大弯侧、胃窦前壁小弯侧、胃体窦交界处小弯侧为入路(各2只)进入腹腔完成腹腔探查,记录探查范围,并确定探查胆囊及肝脏最佳进镜部位,剩余7只实验动物以最佳进镜部位进入腹腔,完成胆囊腔内探查、胆囊活检以及胆囊息肉切除术等操作。记录手术时间,计算胆囊探查成功率,实验动物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术后3月解剖实验动物观察腹腔内情况及胆囊愈合情况;3)选取小型猪12只(体重20-30kg)行TG-NOTES,分为胆囊探查组、肠修补组以及对照组3组,每组4只实验动物,术中使用钛夹封闭胆囊、肠壁及胃壁切口,并于肝脾表面留置钛夹,术后观察实验动物活动及进食状况,比较三组术后第一天活动时间、过渡至正常饮食时间,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及死亡情况,于术后3月解剖实验动物,观察腹腔内粘连情况,胃壁粘膜面,肠壁浆膜面以及胆囊壁的愈合情况,取钛夹周围组织与对照组正常组织对比HE染色结果。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组确诊率分别为NOTES术84.4%,腹腔镜术93.8%,两组确诊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1.44,P>0.05)。术后均无腹腔感染、胃壁/腹壁切口出血、穿孔、穿刺口/切口瘘等并发症发生。NOTES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腹腔镜组(P<0.05),NOTES组术后腹痛评分低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2)三处胃壁入口均可较好显示腹腔内脏器,三种入路探查胆囊由易到难分别是:胃窦前壁小弯侧、胃体窦交界处小弯侧以及胃窦大弯侧,故认为胃窦前壁小弯侧是探查胆囊的最佳进镜部位。以胃窦前壁小弯侧为入口的9只实验动物胆囊探查术的成功率为77.78%(7/9),探查失败的2例失败原因分别是胆囊位置较深以及腹腔内粘连重,平均手术时间为75.0±17.68min,术中成功使用活检钳及圈套器获取局部胆囊粘膜组织。13只实验动物中有11只术后存活,2例死亡,原因为腹腔充气过多引起腹压过高导致呼吸心跳抑制死亡,所有存活的实验动物术后均未发生腹腔出血、感染、穿孔等迟发性并发症,术后3月实验动物体重均较术前有所增长,体重平均增加2.50±1.41kg,解剖见腹腔内粘连不重,1例可于肝脏与腹壁间以及肠壁与腹壁间见粘连带,余未见明显粘连,仅钛夹放置部位及周边可见筋膜或纤维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易于分离,胆囊愈合良好;3)术中操作顺利,胆囊探查组、肠修补组较对照组术后第1天活动时间减少,术后过渡至正常饮食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无出血、穿孔、腹膜炎等表现,亦无实验动物死亡。术后3月解剖实验动物,肠修补组中1例可见腹腔内广泛粘连(术前已有腹腔粘连),余腹腔内粘连不明显,病理结果提示胃壁、肠壁及胆囊均全层愈合,与正常组织对比可见,钛夹夹闭处胃壁粘膜腺体稍增生,胆囊壁有少许炎症反应,肝脏及肠管无明显变化,其中1例脾门处可见一直径约7cm囊性包块,病理结果考虑血管源性包块可能性大。结论:1)TG-NOTES腹腔探查术对不明原因腹水的诊断具有诊断率高、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势,是一种与腹腔镜探查术诊断效果相当,有效、安全、经济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2)胃窦前壁小弯侧可作为TG-NOTES探查胆囊的最佳进镜部位,胆囊息肉切除术、胆囊粘膜活检术等操作均安全可行,内镜下保胆取石术的可行性得以初步验证。3)钛夹短期在腹腔内影响较小且封闭效果确切,在NOTES手术封闭脏器切口上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