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对比研究前牙美学区唇侧骨板缺损高度不同的拔牙窝行牙槽嵴保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30名单颗上前牙无法保留的患者,依据唇侧骨板高度的缺损程度分为两组,A组缺损程度>50%,B组缺损程度<50%;A组患者共15名,男性6名,女性9名,平均年龄30.13±7.14;,B组患者共15名,男性10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28.60±6.0
【基金项目】
:
省立校资助项目“BMP2基因修饰的BMSC在缝牵引区新骨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编号:2020L02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研究前牙美学区唇侧骨板缺损高度不同的拔牙窝行牙槽嵴保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30名单颗上前牙无法保留的患者,依据唇侧骨板高度的缺损程度分为两组,A组缺损程度>50%,B组缺损程度<50%;A组患者共15名,男性6名,女性9名,平均年龄30.13±7.14;,B组患者共15名,男性10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28.60±6.00。所有患者在患牙位点进行ARP,微创拔除患牙后,拔牙窝内植入骨胶原和PRF,创口封闭使用胶原膜、PRF膜,最后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屏障膜。每位受试者在术前、术后4个月都拍摄CBCT,并将两个DICOM格式的CT导入Pro Plan CMF3.0软件中,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并将两个三维模型进行匹配,测量拔牙前和ARP4个月后唇侧骨板近中、远中、正中骨高度和在腭侧骨板高度25%、50%、75%水平牙槽骨宽度的变化,并记录唇侧角化龈宽度的变化和术后患者疼痛指数。结果:术前A组近中、远中、正中唇侧骨板平均高度分别为2.30±1.71mm,2.53±1.93mm,2.25±1.67mm,B组近中、远中、正中唇侧骨板平均高度分别4.78±1.56mm,4.37±1.92mm,3.93±1.83mm;术后两组唇侧平均骨高度相比术前都有增加,A组近中、远中、正中分别平均增加3.55±3.28mm,4.85±3.35mm,3.49±2.71mm,B组近中、远中、正中分别平均增加0.81±0.72mm,0.47±2.08mm,0.52±0.36mm;组内术前术后进行比较,除了B组远中,其余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A组在腭侧骨板25%、50%、75%水平牙槽骨平均宽度分别为9.70±2.07mm,10.55±1.35mm,10.32±1.93mm,B组牙槽骨平均宽度分别为10.67±2.12mm,10.41±2.83mm,11.04±2.01mm,术前两组在三个水平的牙槽骨宽度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RP4个月后,在三个水平A、B两组牙槽骨宽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吸收,A组平均分别吸收-2.23±0.13mm,-1.09±0.06mm,-0.39±0.05mm,B组平均分别吸收-2.17±0.11mm,-1.12±0.04mm,-0.37±0.04mm,A、B两组组内相比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不管是A组还是B组,从25%、50%到75%水平牙槽骨宽度的吸收量都呈现递减的趋势,但在同一个水平A、B两组牙槽骨宽度的丧失量基本相似。角化龈宽度术后相比术前A、B两组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A组平均减少-0.06±0.03mm,B组平均减少-0.18±0.02mm,A组术前术后角化龈宽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疼痛指数都随之降低,在术后第1天A组平均疼痛指数为1,B组为2,术后3天A组、B组分别为0和2,术后5天都为0。结论:前牙美学区唇侧骨板高度缺损大于50%的拔牙窝相比唇侧骨板高度缺损小于50%的拔牙窝在进行ARP之后唇侧骨板高度保存更多,但两种拔牙窝在腭侧骨板高度的25%、50%、75%水平牙槽骨宽度都减少,从腭侧骨板高度的75%、50%到25%水平,牙槽骨宽度吸收逐渐增多,对于角化龈宽度,前者保存更多。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检测糜烂型和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和血清中维生素D的表达,研究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OL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OLP组织中VDR表达的相关关系。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口腔内科的OLP患者33人,包括糜烂型OLP 14例(糜烂型OLP组)
目的:本研究围绕山西省口腔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山西省口腔医疗卫生机构、口腔卫生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其现有格局和分布特征等问题上予以探讨,为相关部门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现有口腔医疗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使口腔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口腔卫生需求服务。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表进行调查,通过普查的方式,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内在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和体育局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建立右下中切牙缺失(41),以左下中切牙(31)和右下侧切牙(42)为基牙的三单位ever Stick C&B芬力桥(芬力桥)模型,观察牙槽骨不同程度水平吸收及不同载荷下,基牙牙周膜及牙槽骨的应力变化情况,分析芬力桥的修复效果,为临床上牙周炎伴牙缺失患者的微创修复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择一位颌面对称、牙列完整、牙齿排列正常、冠根比例协调、覆牙合覆盖及咬合关系正常,牙周及牙
目的:获得青年人群正常颞下颌关节窝顶厚度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值,为颞下颌关节强直导航手术进行关节窝成形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经过严格筛选并符合研究设计的132名青年志愿者264侧颞下颌关节行CBCT大视野扫描,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在冠状视图和矢状视图中分别寻找并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窝顶最薄处的骨质厚度,根据性别
目的:检测共刺激信号4-1BB在口腔扁平苔藓组织及其CD8+T细胞中的表达,探讨4-1BB对OLP病损中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潜在机制。方法:选取31例OLP患者(糜烂型15例,非糜烂型16例),15例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局部组织中4-1BB、CD8的表达及分布,双标记免疫荧光技术检测4-1BB+CD8+T双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分析上述指标与OLP临床病理
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牙周状况与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探究冠心病患者不同牙周状况与血清PCT及hs-CRP的关系,为牙周炎及冠心病的诊疗提供新的依据与思路。方法: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黏膜支持式全程导板的定位误差对无牙颌种植术精确度的影响,以期在术中放置手术导板后,根据手术导板的就位误差得以预判术后种植体的偏差,从而利于进行手术的调整和更改。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无牙颌患者27例。(1)为患者制作放射导板并对其进行数字化扫描后,患者配戴放射导板拍摄锥形束CT(Cone Be
目的: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因为牙体组织的丧失等原因会引起抗折能力的下降,导致牙折的发生。基于微创理念的新型开髓洞型强调在开髓过程中保留更多的牙体组织如颈周牙本质及边缘嵴,以增加治疗后牙齿的抗折性能。本实验通过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采用基于微创理念的开髓洞型后患牙的抗折性能的变化,探究颈周牙本质及边缘嵴对治疗后牙齿抗折性能的影响,为临床选择适宜的开髓洞型以降低根管治疗后牙齿折裂的发生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
目的:IgG4相关疾病是一种累计全身多器官、部位的疾病,颌面部受累较为常见,总结并分析Ig G4相关疾病在颌面部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特点,阐述治疗方法及预后,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思路与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诊断为Ig G4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CT影像学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
目的:股前外侧皮瓣及前臂皮瓣是目前口咽缺损修复重建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皮瓣,但两种皮瓣修复后的的口咽功能具体如何,那种皮瓣更适合于口咽部缺损目前并无定论。本研究探讨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与前臂皮瓣修复重建口咽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缺损的口咽功能恢复情况,明确两种皮瓣修复口咽癌缺损的后期功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及术后口咽功能康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9月—2020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