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条引入对荒漠草原NDVI-ET时空变化的影响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han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表植被变化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表征,主要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湿度等地球物理属性,影响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20世纪70年代以来,宁夏中部荒漠草原区进行了以豆科锦鸡儿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柠条为主的大规模人工林种植,在区域水土保持、退化草地修复和土地荒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时也在局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生关系失调、水文循环破坏等次生问题。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的提升是荒漠草原区当前和今后生态建设的核心目标,特别是围绕人工植被建设与区域水文循环的再平衡,重构区域生态建设路线尤为关键。这就需要准确评价柠条长期引入对区域植被与水文过程的效应,为区域生态建设规划与人工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NDVI与ET是反映区域尺度植被状况与水分消耗的重要指标,常用于区域碳-水平衡关系变化的整体识别与分析。鉴于此,本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逐像元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研究了宁夏中部荒漠草原区2001-2020年NDVI和ET的时空分布特征,量化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区域植被变化的影响;同时基于中高分辨率多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数据,探究了区域人工柠条林时空分布及覆盖特征,通过区域内不同植被类型对NDVI-ET的贡献分析,甄别了柠条种植在区域NDVI-ET变化中的相对贡献。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宁夏中部荒漠草原区植被覆盖整体偏低,NDVI多年平均值介于0.06-0.82之间,区域平均值仅为0.30;区域多年蒸散发平均值介于75-383mm,平均为106mm,ET高值区域与NDVI高值区范围一致;区域NDVI与ET总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NDVI增长平均趋势幅度为0.073/10年。区域蒸散发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东南区域,而减小的区域多分布于西北区域。2001-2020年间区域NDVI与ET和降水的相关性较强,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2)多元回归残差分析表明2001-2020年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导致植被显著增加的区域占比接近95%,绝大多数区域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介于80%-100%之间,而气候变化的贡献率小于20%。仅由人类活动或者气候变化单一因素导致植被显著增加的区域均相对较少,表明人类活动是区域植被变化的主导作用。(3)基于高分影像的柠条分布提取结果表明,区域内柠条分布范围广泛,图斑大小不一,呈连片或者斑块状分布,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使用波谱微分法构建的微分指标对区域稀疏植被进行提取效果较好,研究表明1986-2020年间区域人工柠条林面积呈现持续的增加趋势,但在不同时期由于柠条生长阶段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柠条覆盖变化表现出较强的时空异质性。(4)区域植被覆盖的增加导致了蒸散发的增加,柠条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在2005年,柠条为低覆盖低蒸散,随着时间的推移,柠条区域NDVI逐渐增加,蒸散耗水也增加,相关性逐渐增强;NDVI与ET变化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区域NDVI增加对区域蒸散影响显著。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柠条种植对区域NDVI和ET的影响从低ET和低NDVI区间向低ET和中高NDVI区间转变,ET始终处于低值区。(5)对典型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对NDVI与ET的贡献分析表明:2001-2020年间,区域NDVI与ET变化趋势明显,NDVI和ET散点图重心发生了向高NDVI与高ET方向移动,在2010年后变化显著。区域农田对NDVI和ET的贡献在2010年前表现为低NDVI和低蒸散,2010年后主要贡献了区域NDVI与ET的高值;森林在区域内分布面积较小,但NDVI一直处于0.6左右的高值区,蒸散为200-300的较高区域,且20年间变化不明显;草地在20年来贡献主要为区域NDVI的增加,散点图中NDVI重心由0.2移动至0.35左右;柠条在区域20年来的变化主要表现为NDVI的增加,对于区域蒸散发无明显促进趋势,柠条分布区蒸散发一直处于100mm左右。综上所述,近二十年来,宁夏中部荒漠草原区植被覆盖与蒸散发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植被覆盖和蒸散发变化主要由农田开发、人工植被引入等人类活动驱动,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相对于天然草地,人工柠条的持续引入并未整体改变区域NDVI-ET关系格局,也并非驱动区域ET变化的关键因子。
其他文献
中、高纬度河湖进入冬季,水体表层开始结冻,形成冰盖,进入“冰封期”,并且随着冬季气温降低,冰层逐渐变厚;来年春季,随着气温升高,冰层逐渐变薄而消融。由非冰封期到冰封期,再到非冰封期,水体状态由液态向固态再向液态变化,水体中的污染物也会伴随“水—冰—水”的状态转变而发生变化。尤其是湖面的冻结改变了湖泊内部水体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进而影响湖泊冬季生态条件,在特定环境背景下影响此区域的湖泊水环境。为探究湖
学位
在宁夏干旱绿洲区,枸杞(Lyciumbarbarum)由于能够抗旱、耐盐碱、耐寒耐瘠,以及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得到大面积种植。土壤动物是枸杞林地重要的生物类群,不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枸杞林生长发育对土壤动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健康的影响规律,是枸杞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1、4
学位
报纸
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作为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其主要特点是阻值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航空航天、船舶海洋、机械机电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材料常数(B值)、电阻率(ρ)和老化率是NTC热敏电阻的关键参数,通过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或微观结构可以调控这些电学性能参数。本论文采用成分和微观结构双重调控来优化其电学性能,主要是通过包覆的方法,分别以Al2O3和LiMn2O4为壳层,镍锰尖晶石为核,制备出包覆
学位
柠条是宁夏地区防风固沙保护生态、兼具良好经济效益的作物。目前柠条存在种植标准不统一、收获机械智能化程度底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柠条产业的发展。为提高来年的复壮效率,柠条需定时平茬,设计一款集捡拾、切碎、压缩及打捆于一体的柠条捡拾打捆机,为柠条的智能化采收提供解决思路。本文采用功能分析分解了功能,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了整机的方案,对关键部件进行了运动分析,通过力学计算设计了捡拾打捆机的结构并建立了三维模型
学位
随着我国教育对科学论证的日益重视,论证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的研究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相对于其他课型,当前关于科学论证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研究尚不充分,在此背景下构建相应的模式,将科学论证融入到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趋势的必然之举。本研究在第一章绪论及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等前期工作之后,首先基于概念界定以及课程标准中对科学论证的要求,确定科学论证能力评价标准,通过编制、发放
学位
近年来随着宁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灌溉污染、工业以及生活污水排放等大大增加,导致银川平原许多地区的水域湿地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加重。针对银川平原水域湿地监测和治理方法单一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研究样地水土环境理化因子分析,评价水土环境质量特征,运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将不同水土质量等级相对应的底泥细菌、真菌以及水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级水(Ⅲ、Ⅳ、Ⅴ)、土(T1、T2、T3)环境中
学位
宁夏是西北重要农业省份,但近年来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粉垄耕作技术是一种创新的耕作方式,其具备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增加作物产量的特点。本研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永惠村开展,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传统旋耕20cm(T)、粉垄耕作40cm(FL40)和粉垄耕作50cm(FL50)三种处理方式对耕地进行处理,采用野外耕作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深度粉垄耕作对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以及
学位
在干旱、半干旱区,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具有耐旱、耐盐碱、抗逆性和集沙能力强等特点,能长期生长在干旱环境中,成为维持荒漠草原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极为重要的植物物种。由于气候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红砂林地退化严重。为了促进红砂林地生态恢复,在退化地段开展了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为主要植物种的植被建设,柠条和红砂镶嵌分布形成复合型灌-草系统。柠条灌丛
学位
奚人集团在契丹建国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深刻影响了契丹族群的演变。建立遥辇氏八部联盟的涅里出自可突于奚人集团,名号“遥辇”体现着统治集团的奚人身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作为涅里子孙,同样是奚人后裔。辽政权在建立后对契丹族源传说进行了改造,将皇族祖先塑造为契丹始祖,并抹除了奚人祖先的痕迹,从而消除了皇族在契丹族群中的外来者、后来者身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