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肠炎模型,观察黄芩苷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Th22细胞比例及IL-22浓度的影响;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含黄芩苷培养基体外培养,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中Th22细胞比例;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黄芩苷治疗IBD的免疫学机制。 [方法] 1.炎症性肠病(IB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C57BL/6小鼠40只,SPF级,体重18~22g,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黄芩苷组(10只),美沙拉嗪组(10只)。给予3.5%的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7天建立急性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造模完成后黄芩苷组给予黄芩苷(98%)80 mg/(kg·d)溶液灌胃,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0.1 mL/10g体重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则给予生理盐水0.1 mL/10g体重灌胃,以上各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7天。于第15天处死所有小鼠,取小鼠外周血,脾脏及结肠。 2.体外淋巴细胞的培养 处死30只正常C57BL/6小鼠,取脾脏,Ficoll浓度离心法分离小鼠淋巴细胞,使用含不同浓度(0,10,20,40μM)的黄芩苷培养基无菌培养48小时。 3.检测方法及指标 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HE染色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脾脏中及体外培养的各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h22细胞的比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血清中IL-22的表达。 [结果] 1.黄芩苷组和美沙拉嗪组小鼠一般情况显著好于模型组。 2.黄芩苷组和美沙拉嗪组给药后第2天小鼠DAI评分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 3.黄芩苷组和美沙拉嗪组的病理学评分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 4.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模型组中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中Th22细胞比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h22细胞的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芩苷组和美沙拉嗪组与模型组相比Th22细胞比例下降(P<0.05)。 5.ELISA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血清中IL-22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血清中IL-22浓度升高(P<0.01),模型组IL-22浓度高于黄芩苷组和美沙拉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Th22细胞比例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黄芩苷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向Th22细胞的分化起抑制作用,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L-6刺激作用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Th22细胞比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1.采用3.5%DSS自由饮用7天可用于构建C57BL/6小鼠急性炎症性肠病模型。 2.在炎症性肠疾病发病期,黄芩苷对Th22细胞表现为抑制作用,并能够降低IL-22的表达。这种药物,细胞因子之间的共同效应对于小鼠炎症性肠疾病治疗是有益的,并且对防治炎症性肠疾病的癌变有积极意义,这可能是黄芩苷治疗炎症性肠疾病的免疫调节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