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护我国西北部干旱地区生态平衡的主要植被类型,同时也是一些少数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今,草原的突出问题是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产能力不协调,草原退化迅速扩大。草畜平衡制度是国家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促进牧区经济持续发展而实行的一项战略性政策,从根本上扭转草原生态退化的局面,促进草原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内蒙古草原生态退化状况及原因分析,分别对草原时空异质性对产草量测定的影响、牧民对草畜平衡管理制度的反映及见解、政府制定的草畜平衡管理载畜量标准的科学合理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和二连浩特市为研究区域,随机抽样调查30多家牧户,并随机调查几十个1×1m~2样方,对草畜平衡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调研结果表明:1、野外调查的38个植物样方统计显示,样方之间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这将会导致以产草量确定的载畜量标准存在较大的误差;2、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和二连浩特市调研牧区的牧民所认为合理的载畜量标准是33-40亩/羊单位,与当地政府规定的80-100亩/羊单位的载畜量标准相对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牧民呼吁最强烈的是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对他们收入造成的影响,调研地区96%的牧户表示对其经济收入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4、牧民会根据草场情况、家庭劳动力、经济状况和一些传统的放牧经验调节牲畜规模来保护自己的草场,牧民多年的放牧经验很值得在草畜平衡管理过程中被考虑并采纳。最后,本研究针对草畜平衡管理政策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进一步完善草畜平衡管理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