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游憩空间是城市群地区居民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提升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开放空间。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群地区的生态游憩空间的建设水平和优化布局,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欧美国家城市群长期致力于统筹区域生态游憩空间布局和管理,基本构建了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生态游憩服务空间体系。中国城市群地区也正面临着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的一体化、居民休闲的区域化、规模化与常态化等客观形势,使城市群尺度生态空间的游憩化利用研究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然而,当前区域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的空间组织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对相关内容的研究基本缺失,因此,城市群生态空间游憩利用格局、过程与机理的综合研究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 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界定并解译了539个城市群生态游憩空间,收集整理了该区域行政区划、地形、水系、人口、交通、土地利用、休闲旅游设施分布等基础地理要素,并依托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进行数字化,建立GIS矢量数据库,然后运用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综合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空间游憩利用分布特征、格局与演化以及优化路径进行系统研究。其具体研究过程和结论如下: (1)采用GIS空间制图、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改进的两步移动搜寻法(2SFCA)、拓扑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对生态游憩空间治理结构、分布特征、供需匹配性格局以及连接度格局四大内容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第一,生态空间游憩利用治理结构表现为以各城市行政管理部门主导的科层治理结构,区域统筹性、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性不强;第二,生态空间游憩利用数量、规模与利用率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但三者的集聚导向具有差异;第三,生态游憩点与地形、交通具有空间依存关系,但与水系、旅游要素、文化资源分布的关联性不明显,此外,生态游憩空间规模分布与人口密度分布的特征相反;第四,在自然因素(海拔、生态游憩空间供给)和人文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工业化与城镇化格局、交通、规划与政策)的综合作用下,生态游憩空间供需出现较大的空间不匹配性,核心区形成稀缺区,而边缘区则形成供给富余区;第五,珠三角城市群生态游憩空间没有形成整体的网络,内部连接度不高、部分区域内生态空间的游憩功能联系不强。 (2)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档案研究方法归纳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空间游憩利用演变的历史阶段,采用核密度分析揭示游憩利用空间拓展特征,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面板回归模型分析生态空间游憩利用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的变化历程可以归纳为平稳发展期(1998以前)、急速扩展期(1999-2001)、快速发展期(2002-2013)和新一轮拓展期(2014-2017)四个阶段;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的空间扩展总体上表现为从少数高等级孤点向城市群边缘区扩散,随后又从边缘区向核心区部分填充,这与城镇空间自核心区向边缘区连绵扩张具有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空间扩展受到人口增长、城镇化、休闲旅游需求变化、区域政策变化和城市群规划理念变化的综合影响;良好的生态本底、需求因素、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市游憩利用政策等促进了生态空间游憩利用,且政策对各城市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的促进效果因城市本底特征的不同而具有差异。 (3)城市群生态空间游憩利用格局优化应包括四个基本目标,即壮大生态游憩服务的规模、提高生态游憩服务的效率、促进游憩服务空间公平、优化“生态游憩空间—绿道网络”的结构。据此,本文提出了在利用率和规模提升导向、游憩服务效率提升导向、空间公平导向和网络结构优化导向四种情景下的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建议,并从治理结构优化和配套政策优化等方面提出了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