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申氏家族随宋室南渡而定居于此。申时行以前,申家在苏州一带几无地位可言。而自申时行“大魁天下”,申氏族人便科甲不绝,成为苏州地区乃至江南一带科举世家的代表,申氏家族亦成为清代苏州四大著姓望族之一。文章从申氏家族的房支与世系、科宦与义庄、婚姻网络以及继嗣关系等角度出发,对申氏家族的发展进行研究。房支的扩展以及世系的绵延是家谱记载中对家族规模的直观展现。以申时行为分界点,将申氏家族的发展概况分为申时行之前和以后两个阶段。此外,申时行在修撰申氏族谱时,根据亲疏有别的原则,将申官保一支分为处世房、保御房以及文定房三房。随着申氏的不断发展,前两者逐渐依附于后者。科宦与义庄是维系申氏家族自身发展的两翼。申氏家族通过科举,由默默无名之家而一跃跻身名门之列,成为科举世家。通过对状元宰辅申时行及其子孙两代的科宦情况、以及入清之后的申氏族人的科宦状况的介绍,可以看出入清之后的申氏家族无论是在科举的成绩上,还是在为官的品阶上,远不及明朝三代所取得的成就。此外,申氏还通过设立义庄,制定完善的管理条例,包括明确义庄的职设、收入与支出等,进而确保义庄的正常运作,以实现赡养族人、维系经济基础的目的。在利用科宦与义庄来提升自身发展的同时,申氏家族还通过纷繁交错的婚姻网络来进一步提高家族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望族世代通婚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双方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地位,更利于其子孙参加科举并取得功名,因此这一结姻形式尤为被古人青睐,而这种世代为婚的现象又会导致大量中表通婚的出现。形式多样的世代通婚为强化申氏家族婚姻网络提供了有力帮助。从地域上看,申氏家族不仅与苏州地区的望族联姻,还将婚姻圈扩展到南京、嘉兴、湖州等江浙一带的其他地区,从而形成跨地域性的婚姻网络。通过对申氏姻亲的籍贯及功名情况的整理,可以看出申氏家族在选择结姻对象时,是人缘与地缘兼而顾之。此外,婚姻状况与申氏家族内部各房支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文定房因有功名男子最多,因此娶进女子的父辈功名比例以及嫁出女子丈夫功名比例均高于保御房与处世房。这也是文定房的发展好于后两者的重要因素。人口状况是衡量一个家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申氏家族人口规模的探讨有助于了解申氏家族的发展规模。申氏家族的总人口经历了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第十七世时,人口总数达到顶峰。通过对各房男子世代结婚率及平均寿龄的统计,并结合科宦与婚姻的情况,可以看出申氏家族在入清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尽管有近千人记载在《申氏世谱》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申氏族人的每一房、每一个家庭都有子嗣来传承该房或者是该家庭的血缘关系和门户。因乏嗣而导致的绝户,甚至是绝支所带来的后果不容小觑,而继嗣则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通过梳理申氏家族继嗣的六种形式,以及其特殊的独子兼祧现象,进一步归纳出申氏家族继嗣的原则与特点。此外,通过对独子兼祧现象的整理,发现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第十七世至第十九世,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申氏家族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以及申家的逐渐衰落。申氏家族利用科宦与义庄来壮大家族的自身势力,并通过婚姻网络来建立广泛的社会圈与地域圈。此外,申氏家族还通过多种继嗣形式来确保人口的传承与世系的绵延。这些都为申氏家族成为清朝时期四大著姓望族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这些家族生存、发展的策略,不仅局限于申氏,还适用于其他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