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论不仅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传统话题,同时也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更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康德的历史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目的论的历史哲学,康德是在目的论的视野下开展出他自己的历史哲学的,康德的历史哲学离开目的论根本就无从谈起,本文以康德的历史哲学作为自己论文的致思路向,在目的论和历史哲学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勾连,这是本论文的最独特之处。除了引言和结语之外,正文分五章,全文总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依次分述如下: 引言 概述关于康德历史哲学重要性的几种不同意见;综述与论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研究特色在于以目的论为路径切入康德历史哲学;立足于当下的社会现状,采用移情的手法置身于康德的时代处境,带出康德目的论的话题。 第一章 对于目的论一词进行词源学的分析,剖析目的论一词的起源、内涵及其流变进程;归纳出康德之前存在的两种目的论形态,即古希腊的自然目的论和中世纪的神学目的论;两种目的论形态均是实体意义上的目的论,两者都以追求永恒的实体为目的,并以永恒的实体消弭人事,故此这两种目的论不可能为真正的历史哲学留有余地。 第二章 思考康德重新倡导目的论的缘由,并将这一原因归结为康德试图用目的论来对抗启蒙运动所导致的机械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于形而上学的冲击;挖掘出康德目的论的直接理论来源,在康德的目的论与莱布尼茨的神正论之间建立亲缘关系;目的论思想贯穿康德哲学尤其是其批判哲学,因此,特意考察了目的论思想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总体演进,以便为康德历史哲学中的目的论的出现寻找理论依托;从批判哲学关于目的论的考察中抽引出康德目的论的特有内涵,指出其与前此两种实体意义上的目的论的区别,认为康德的目的论只是一条调节性原则而非构成性原则,在这条原则下康德凸显出的是先验主体性和社会性的作用,从而为历史哲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第三章 分析康德历史哲学的理论渊源,尤其是康德用目的论来统摄其历史哲学的内在情境;指出康德历史哲学中的目的论与其批判哲学中的目的论的一脉相承之处,认为康德在历史哲学中提出目的论的本意是为一种普遍历史观念张目,是总体性历史观和启蒙运动乐观主义信念的表现;康德历史哲学中目的论的提出有着感伤主义的色彩,目的论毋宁说是感伤主义和进步主义的矛盾交织物,当然康德的历史进步信念不可移易,这是目的论的题中之意;康德历史哲学中的目的论只是一个消极性的理念,它充其量为历史悬设了一个先验的目标而并不直目的论视城下的康德历史哲学摘要接干预人事,对此目标的接近还需借助人性和社会性的力量。 第四章从批判哲学的语境下来观照康德的历史哲学,这主要是围绕批判哲学当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即二元论和“人是什么?”的问题来展开的。二元论是康德批判哲学中的主要困境,康德的历史哲学继承了这一二元论特征;康德历史哲学中存在的最主要的二元论是自由和必然之间的二律背反和政治和道德之间的二律背反,康德企图用目的论来打通其间的分立;康德解决二元论的努力并不成功,二元论的阴影始终盘绕在康德历史哲学当中。“人是什么?”的问题同样是康德哲学中的关键问题,康德在历史哲学当中对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但是康德在目的论的掩障下仍然用先验主体性或抽象的人性来建构历史,从而难以摆脱其历史哲学的非历史性质。将人性回归到历史生成的境遇和生活世界,是狄尔泰、海德格尔所开创的现代历史哲学的致思路向。 第五章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如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不满意康德历史哲学的二元论,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哲学,以此来消解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二元论,当然他们的历史哲学都延续了康德历史哲学的目的论色彩:目的论历史观是总体性历史观念的产物,德国古典哲学之后,随着哲学和历史关注焦点的转移,目的论必然面临被抛弃的命运。 结语画龙点睛式地勾勒了本论文的总体思路。同时表明目的论在当前的时代已经式微,但目的论后面的终极关怀却不可磨灭;历史哲学中可以失却目的论一词,但目的论所担当起的意义、价值和人间正道不可失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