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国家审计体制是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审计体制的典范,具有独立性强、绩效高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审计机关外部“立法型”领导体制、内部“单一垂直型”领导体制,还是科层制和网络型相结合的组织结构,以及对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设计、对集权和分权关系的处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样式提供参照。同时,从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形成机制来看,其公共受托责任导致的需求、渐进演化形成的过程以及对公共经济权力进行监督的本质,对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方案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印度与我国国情具有相似性,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其国家审计体制的内容、绩效、高效的原因,为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改革样式、改革步骤,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思路是:首先简要介绍印度国家审计体制,接着评价其绩效,然后分析印度国家审计体制高效的原因(主要从绩效机制和运行机制两方面),最后对印度国家审体制进行借鉴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了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绩效以及绩效机制的形成,目的是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本文的难点在第二章《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绩效评价》中的定量评价部分,因为对国家审计体制绩效的评价本来就少有人问津,本文选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作为比较印度和中国国家审计相对绩效的工具,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本文创新之处:一是从政府起源研究着手,认为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是管理公众事务,而国家审计的公共受托责任是对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进行认定。二是深入比较了中印两国的国家审计体制,指出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绩效几乎是中国国家审计体制绩效的两倍。三是将组织结构理论、治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等移植到国家审计体制研究领域,效果明显。四是运用演进博弈理论对国家审计体制变迁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印度国家审计体制变迁总是赢得多数支持的内在机制,以此探索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中阻力化解的有效途径。本文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数据收集得不够完整,本文对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绩效的DEA分析仍显简单。二是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借鉴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经验,对我国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进行研究,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缺乏。 本文跳出国家审计研究拘泥于机构设置、内部职能等内容的常规,从政府起源研究着手,提出了政府起源于公共受托责任的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指出政府代理行为存在偏差,需要被监督。纠正政府代理偏差的方式有暴力革命、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渐进性的改革、公众舆论、财政监督、法律监督、会计监督等众多方式。国家审计监督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自身同样承担公共受托责任,区别点在于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是管理公众事务,而国家审计的公共受托责任是对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进行认定。 本文将组织结构理论、治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等移植到国家审计体制研究领域,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内部控制测试本来是审计用于被审计对象的专门技术,本文认为,印度国家审计也是一级组织,当然也可以作为内部控制测试的对象。因此,本文“以彼之道,还彼之身”,将内部控制测试用于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研究,比较透彻地说明了印度国家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再如,本文不是空洞地宣称印度国家审计的组织规模具有合理性,而是从组织边界和组织规模两个方面分析印度国家审计体制限定机构膨胀的内在动力,追根溯源地挖掘其规模合理性的必然性。 本文运用演进博弈理论对国家审计体制变迁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印度国家审计体制演进变迁总是赢得多数支持的内在机制,以此探索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中阻力化解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印度国家审计体制变迁的实践为基础,尝试将国家审计体制渐进式变迁模式定义为:在保持传统体制运转的条件下,逐步引入其他国家审计模式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有效的运行机制,分步渐进地调整国家审计体制,实现行政权力监督和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福利。 本文由导言和五章共六部分组成。文章首先界定了研究对象——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然后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绩效较高”,紧接着剖析印度国家审计体制较高绩效的原因在于“组织结构科学、职权分配有效”,并进一步分析了高绩效的印度国家审计体制是如何形成的,以此出发为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最后,本文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采取“人大制”方案的原因、方式及实施步骤。 导言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分析工具和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是对印度国家审计体制进行界定。首先,从国家审计主体、客体和环境三个方面勾画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度国家审计的面貌。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理解,印度国家审计主体包括议会、国家审计机关和专职审计人员;客体包括被审计实体(印度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和内容(联邦、各邦及其他机关或机构的账目);审计环境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国家审计活动、国家审计行为以及国家审计绩效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然后,本文分国家审计机关外部领导体制、国家审计机关内部领导体制、国家审计人员管理三部分梳理出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脉络。接着,进一步指出印度国家审计是对政府的第三方监督,在印度国家机构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 第二章评价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绩效,说明其值得借鉴。评价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其中,定性评价运用了标杆理论,将印度国家审计体制与世界上先进国家审计体制进行比较;定量评价运用了DEA分析法,将印度国家审计体制与中国国家审计体制进行相对绩效比较。评价的结果表明,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相对绩效是0.9999,而中国国家审计体制的相对绩效是0.5412,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也就是说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绩效几乎是中国国家审计体制绩效的两倍。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结论。 第三章分析印度国家审计体制高绩效的运行机制。文章从组织形式和组织职权两个方面分析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绩效。从组织结构的形式分析,印度国家审计体制采取了科层职能制和网络制相结合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比较合理。从组织结构的职权分析,印度国家审计职权分配包括职权设计、职权运行和职权结果。其中,职权设计的关键是解决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问题,职权运行的关键是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职权结果的关键是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 第四章剖析高效的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形成机制。本章借鉴了商品的研究方法,将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形成划分成需求、供给和运行三项内容。指出:公共受托责任催生印度国家审计体制,但国家审计体制的变化与基本变量的变化之间有个时间差;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其变迁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共同推动下的渐进式过程;印度国家审计是一个系统,它有着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所有条件,包括边界、构件、资源流(输入和输出)及反馈,具有封闭性(结构稳定性)和开放性;国家审计体制的本质是公共经济权力监督,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国家审计体制模式。 第五章借鉴研究。探讨我国在当前的国家审计环境下,参考印度的经验,可以采取的国家审计体制改革方案。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指出当前的中国国家审计体制属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独立性不足,绩效较低,必须进行改革。然后讨论了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流行观点,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印度的经验,采取“人大制”模式,即国家审计机关向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最后,提出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继续沿着行政型模式发展,将国家审计的双轨体制变为单轨体制,实行二级垂直管理模式;第二步,将各级审计机关从政府序列中独立出来,直接隶属于人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型审计组织体制模式。 总之,本文对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研究就是要运用绩效评价、组织结构、演进博奕等理论来探讨高绩效的印度国家审计体制背后隐藏的奥秘——体制的运行及体制的形成,从而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提供一种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