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能源紧缺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各国政府和学者也在从产业结构、技术革新、行政干预以及市场化方法等诸多角度研究应对措施,试图做到“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化石能源的消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环境和能源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逐渐突现,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也因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环境和能源问题,因此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成了我国的必然选择。中国石化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本文就我国石化行业的节能减排有关问题展开一系列实证研究:首先基于1998-2007年历史数据,建立迪氏平均对数指数(LMDI)因素分解模型,定量研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耗强度三个因素对我国石化行业能源消耗的影响;然后同样基于LMDI,构建中国石化行业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8-2007年间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三个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最后再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和情景分析的方法,并引入不同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模拟研究如果未来在行业内部实施碳交易制度将对我国石化行业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石化行业的经济发展总体来看是推动石化行业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因为其他因素的牵制,并不是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总体能耗量和碳排量的增加,如果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能够发挥最大的减量作用,也会带来总量的降低;产业结构因素对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是节能减排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因素,即本文中所指的技术效应,在本研究中未表现出稳定的对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其减量作用的发挥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在本文所研究的三种碳配额分配方案中,“均衡型”、“经济发展水平偏好型”和“历史排放水平偏好型”三种分配方案下,分别对应的石化行业总体GDP变化为-0.88%、-1.01%、-0.75%,即可以理解成在这三种分配模式下均导致净的减排成本,从石化行业全局经济发展来看,只有“历史排放水平偏好型”这一方案造成的GDP总量损失最小,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方案可能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