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论视角下的鲁迅翻译序跋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suobo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迅的各类文学作品中,翻译作品占了近三分之一。作为一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冷静审视者和积极的改革者,鲁迅的翻译作品和其序跋中无不体现出当时社会、文化规范运作的痕迹,以及译者对这些规范所做出的反应。翻译是译者做出一系列抉择的过程,而翻译规范则影响着这个过程,反过来,有时译者对规范的顺从或者违反也在重新塑造着这些规范。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规范论视角来研究鲁迅翻译序跋与翻译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鲁迅翻译序跋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和总结出新的规范分类法。鲁迅的翻译序跋是其翻译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对特殊历史时期的客观写照,因此,对鲁迅翻译序跋中的规范做一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翻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认识鲁迅和鲁迅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本文在对翻译规范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鲁迅翻译序跋作了全面归类整理的前提下,从语言、社会、文化、翻译的主体间性几个方面对序跋中所体现的翻译规范问题以及鲁迅对它们的利用、逆行展开研究。作者发现,翻译语言是翻译规范得以体现的最基本层面,在这个层面上,鲁迅表现出来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白话”语言规范的遵从和拥护。然而,改造中国落后语言文字观心切的鲁迅,在“矫枉”的同时也“过正”地推出了“硬译”和“拿来”的观点。这在当时虽然饱受非议,却可见他试图输入一种新语言规范的急切之心。透过语言的外衣,作者进一步看到了它背后社会、文化规范对翻译的影响。鲁迅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文化产生诸多剧烈变化的年代,社会、文化规范的更迭也致使鲁迅的翻译思想出现了从科学启蒙、到文学启蒙、再到无产阶级文学引介的三个不同阶段。鲁迅的这三个翻译思想阶段,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译者,对这些现象的冷静认识和应对。本文从上述的语言、社会、文化方面分别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周围具体环境,分析了鲁迅序跋所传递的翻译规范信息,也探究了鲁迅与这些翻译规范的互动关系。从上所述,不难发现,翻译其实是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一种对话,一种“间性文化”(杨柳2005:20-26),而参与翻译活动之中的各个主体正是对这种“间性文化”感受最为深刻的亲历者。所以,作者进而从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其合译者,译者与其出版商的交互活动角度对鲁迅翻译序跋中的翻译规范问题又进行了深层考察。最后作者提出了对翻译规范论分类法做出一定修改、发展的设想,认为不应局限于按译者做出抉择的自然顺序或者规范约束力的强弱来给规范分类,而应该通过对规范观察层次的不断深入,动态地建立一个翻译规范层级分类系统,以展现更为全面、客观的翻译规范研究图景。
其他文献
传统上,矿物油是常用淬火剂中最重要的一类淬火剂.然而,它们在本质上缺乏环保性,又有毒性,再从长期低价供应角度考虑,有必要寻找新的替代介质.石油制品油的淬火特性与其成分
近年来,随着上海郊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闵行区的城市化进程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社区党建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闵行区委结合实际,根据市
爱德华?艾比(1927-1989)是美国著名的生态作家之一,被誉为“美国西部的梭罗”。他是一位雄辩的,充满激情的西部文学倡导者,倾其一生宣传西部生态保护运动。他一生著述颇丰,共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成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语言的精髓所在。中华民族历史渊远流长,文化灿烂辉煌,汉语成语丰富多彩,构成独特,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翻译对促进
借词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语言的接触中,一种语言或多或少地要从另一种语言借用词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增强其表达能力。语言的接触是借词产生的因素。正是在长期的语言接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国家领导人在新年之际发表新年致辞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惯例。新年致辞传达了当前国情及相关信息,表达了政府和最高领导人的观点和态度,巩固了与公众的关系,因而日渐重要,受到越来
众所周知,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还同时具有舞台表演的特性,这导致了戏剧翻译中的一对矛盾:是将源文本的文化特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还是为舞台表演牺牲部分文化因素?研究
称赞语是一种运用频率较高的礼貌言语行为,是言者对听者外貌、良好素质、成就及所有物等显性或隐性的赞美,被称作社会的“润滑剂”。称赞及其应答行为看似简单,实则涉及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