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性途径获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逐年增加,2012年中国84.9%的HIV新增感染病例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1],UNAIDS宣布减少50%HIV性传播是2015年艾滋病防控的十大目标之一[2]。在积极研发有效的HIV疫苗的同时,其他生物预防策略如杀微生物剂阻断性途径HIV感染也成为当前生物预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杀微生物剂是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物质,包括化学合成小分子、生物合成大分子、天然植物矿物及其提取物等,通过在阴道或直肠内给药来控制性传播感染性疾病包括HIV的感染。2010年发表的CAPRISA004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含1%替诺福韦(Tenofovir, TFV)—一种逆转录酶抑制剂——的阴道凝胶能够减少39%的女性感染HIV-1[3]。该结果极大地激励了新型更有效的杀微生物剂的研发进程。不同作用机制的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不仅能够产生协同抗HIV-1效应,还可降低单个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毒性,降低单一药物使用易发的耐药等副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在体外细胞系模型开展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病毒药物联合阻断HIV进入宿主细胞、并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的效果的研究,为新型杀微生物剂的研发提供有效候选。 本研究采用的体外评价体系是基于TZM-bl细胞模型。TZM-bl细胞属HeLa细胞系,表面共表达HIV-1受体分子CD4及辅助受体分子(Co-receptor) CC趋化因子受体5(CC chemokine receptor5,CCR5)、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chemokine receptor4,CXCR4),并携带荧光素酶表达基因,HIV-1感染细胞时HIV的Tat蛋白可激活荧光素酶表达,TZM-bl细胞系已是一种成熟的体外筛选抗HIV药物平台。 本研究首先评价了中药提取物ScirpusinA和B抗病毒效果,发现两种候选药物可有效抑制HIV假病毒的单一周期感染,还能抑制实验室适应株HIV-1ⅢB的感染(EC50(Scirpusin B)=1.33μM; EC50(Scirpusin A)=4.77μM),提示Scirpusin B的抗病毒作用优于Scirpusin A,具体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同时,本研究还评价了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化合物(HIV核衣壳蛋白抑制剂SAMT10和膜融合抑制剂西夫韦肽)对HIV-1病毒的联合抑制效果。发现这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在抑制HIV-1假病毒感染时,相对于单独使用SAMT10或SFT, EC50分别提升了5-6倍(SAMT0:6.23μMvs.1.06μM; SFT:3.52nM vs.0.71nM)。在抑制HIV-1ⅢB病毒感染时,相对于单独使用SAMT10或SFT,EC50分别提升了3.44倍(SAMT10)和2.34倍(SFT)。而且,当SMAT10与SFT进行定摩尔率组合应用时,相比单独用药,联合用药EC50降低,CI值<1,说明SAMT10与SFT联合使用能够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 本研究结果为新型杀微生物剂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候选,未来应进一步解析上述候选物抗病毒作用机制,并在适宜的动物模型上深入研究其协同抗病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