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我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使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即调结构、促改革,真正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新的经济业态蓬勃发展必然对金融提出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不足、金融市场作用发挥不够等,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因为资金供给过多而空转套利也广受关注。这些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在于金融管制过多、利率“双轨制”、所有制歧视、产权保护不够、市场竞争作用未充分发挥等。在成熟市场经济体,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多为平等的交易关系,并非是支持与被支持关系,而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体现了当前我国金融相较于实体经济的优势交易地位关系和政府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意志和行为,具有市场性和政策性双重特征。在我国,金融既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主体,也是国家政策传导的媒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与英美、日德、东亚国家既有相同,也有自身特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融资的途径是银行和金融市场两大渠道,而政策介入是为了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使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对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内涵和现状的认识,本文以《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基于银行和金融市场视角》为题,围绕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从银行、金融市场渠道出发,结合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和小微信贷政策,系统分析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效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对实体经济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银行渠道、金融市场渠道的功能架构进行了描述,对既有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价。第二部分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环境及影响因素,对我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改革历程、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不平衡的事实特征以及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总体性描述。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三、四、五章,鉴于银行和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渠道,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这两个渠道分析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效果。对银行渠道作用效果的分析回答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否存在所有制歧视问题,以及如何利用金融政策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对金融市场作用效果的分析讨论了金融市场三个子市场即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作用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率“双轨制”对金融市场利率传导作用的阻滞问题。在这两章中,本文结合银行、金融市场的作用渠道,对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两个宏观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对国家着力最多的小微企业政策这一专项政策进行评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有效性进行测度和检验。第四部分是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借鉴,为了更加全面的分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了国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三种模式,并与我国做比较分析,获得有益借鉴。最后,形成了本文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金融改革充分体现了市场化导向特征,以及金融与实体经济交易由人格化向非人格化的发展方向。这决定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交易应该遵循平等、互利和协作的原则,也决定了市场规律在其中应发挥决定性作用。面对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平衡的现状,我国政府通过货币环境营造、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结构性政策扶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第二,贷款交易成本高是民营企业融资面临所有制歧视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指数明显更高,原因在于民营企业面临更高的贷款交易成本。影子银行的存在对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明显。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效果差异,可以通过不同类型货币政策组合来缓解银行信贷中所有制歧视问题。第三,产权保护、利率双规等制度因素制约了金融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应加强产权保护、明晰市场功能定位,发挥好高层次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增进功能和低层次股票市场的企业培育和间接融资促进功能,维护好债券市场信用环境;发挥好金融市场利率传导作用,更好的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要求,需要破除利率“双轨制”制约。第四,政策密集出台并未根本改善小微融资困境。一系列专项政策对于推进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改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仍存在薄弱之处,特别是在多层次金融组织建设、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和金融市场扶持小微企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五,应基于文化、法律、制度构建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模式。国际上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三种模式,即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模式,以日德为代表的政府市场平衡型模式和韩国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我国从融资结构和发展阶段上,与日本德国政府市场平衡型模式更为接近,银行渠道仍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金融市场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模式,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更加匹配,实现长效发展。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是命运共同体。二者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以市场化为主导、合作共赢的交易关系,同时,动态优化相关政策,在特定的时期寻求局部最优解,使得本国的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从某个方式或总量层面研究金融对实体经济作用的多,将政策性因素结合研究的较少。本文结合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和小微专项政策,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银行、金融市场等多种渠道进行系统分析,对实体经济按所有制形式进行细化分析。第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Kaplan and Zingales(1997)设计的KZ指数等方法构建企业融资约束指标的多,结合不同所有制企业情况进行合理修正的少。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KZ融资约束指数进行了优化,调整增加了反映抵押品能力和融资成本的两项指标,并运用融资约束指数模型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约束指数和不同货币政策工具效果进行了测算。同时,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的研究采用定性描述的多,对相关政策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构建和定量分析的少。本文在全面细致梳理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性设计了三级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拓宽了政策评价研究方法。第三,在研究范畴上,对金融与实体经济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的多,结合制度、法律、文化、经济金融结构等跨国差异影响因素对金融支持模式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的少。本文归纳了国际上典型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三种模式,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研究,对相关研究起到了补充作用。第四,在研究理论和实践价值上,从金融结构理论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关系的多,运用产权、契约等制度理论进行分析的少。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交易关系,以及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和环境下,政策激励在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中的作用,将相关问题的解决与政策相结合,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