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血病是在正常造血中出现了某个阶段的造血细胞恶性增值所导致的单克隆性、异质性恶性疾病,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约为(34)/10万,其中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发病率为首,占90%95%。而急性白血病的分型中又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最多见,占发病率的75%85%,其次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学、免疫学研究的日益完善,一部分类型白血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已基本明确。研究表明,白血病常见的发病原因有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之间的相互转换等[2]。儿童ALL已成为现阶段临床中可以治愈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联合化疗仍为初治ALL患儿的首选[3]。门冬酰胺酶制剂已应用于临床30余年,其贯穿于ALL患儿整个化疗过程,且对ALL患儿缓解率及长期无病生存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临床一线用药,自应用临床至今,门冬酰胺酶制剂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已经成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多药物联合化疗中的重要组分[4]。目的比较培门冬酶(pegaspargase,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患儿诱导缓解治疗中凝血功能、过敏反应、急性胰腺炎发生率间的差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联合药物化疗方案选择合适类型的门冬酰胺酶制剂提供理论指导,为临床工作者在应用门冬酰胺酶制剂时监测不良反应、采取及时有效应对措施提供指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分别采用PEG-asp或L-asp行诱导缓解方案化疗的108例ALL患儿(PEG-asp组和L-asp组)的临床资料。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骨髓象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MRD<10-4)。结果PEG-asp组纤维蛋白原(FIB)降低65例次,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25例次,L-asp组纤维蛋白原(FIB)降低33例次,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3例次;PEG-asp组过敏反应1例次,L-asp组过敏反应2例次;PEG-asp组急性胰腺炎1例次,L-asp组急性胰腺炎1例次。结论PEG-asp与L-asp致ALL患儿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FIB下降及APTT延长,且二者致凝血功能异常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在过敏反应及胰腺炎发生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