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急剧转型带来贫富差距分化愈演愈烈,现代慈善事业作为第三种分配方式,在补充保障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人慈善捐赠作为慈善事业的基石,近年来虽有高歌猛进之态势,仍然存在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慈善氛围薄弱等现实瓶颈。反观201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一历史性坐标是慈善事业从野蛮生长到有序治理的分野,但是任何法律法规都应当留存弹性空间,保持谦仰之态。提高个人慈善捐赠意愿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要求,更是当今“马赛克”社会下公共事务治理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本文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温州市当前慈善捐赠的实践现状,分别立足宏观和微观角度总结出影响公民个人慈善捐赠意愿的约束条件,并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一系列提高个人慈善捐赠意愿的可行性培育路径,为温州市的慈善事业提供理论指导以及执行框架,同时地方慈善特色和模式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和推广,从而带动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多元化蓬勃发展。本文为了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在研读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慈善认知、财富观、草根慈善、抱团慈善、经济认知、媒体认知六个约束条件,从内部和外部环境分别探讨了以上自变量对个人慈善捐赠意愿的影响程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草根慈善和抱团慈善有着显著的突出特征。通过实证分析以及实践经验,本文认为促进公民个人慈善意愿的路径需要内外合力。提高外部环境与个体期望值之间的匹配及吻合度是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推进并落实的必要条件。同时,不仅要着力探讨可见因素的解决对策,对于潜在的隐性因素更要提高敏感度。首先,推广慈善文化,活跃慈善氛围,构建全民慈善意识,以善促善,通过对个人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渗透来带动慈善捐赠;其次,慈善捐赠依赖于一定的实物条件,包括慈善捐赠依托的纽带——慈善组织以及个人的经济基础,因此慈善组织,尤其是特色的民间草根慈善组织的定位及公信力建设迫在眉睫。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捆绑人情随礼等方式,以个人的经济能力为切口刺激捐赠意愿。此外,探索互联网+慈善新途径,以提高个人慈善捐赠意愿。慈善事业的蓬勃依赖于个人慈善捐赠的繁荣,探索个人慈善捐赠的路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时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