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了一与秦似是父子,他们都是现代散文史里的重要人物。王了一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学者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秦似是杂文“野草派”(包括桂林时期和香港时期)的重要成员。在现代文学史上,在同一个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父子并不多。二者抗战时期的散文作品看似风格迥异,实际上有着诸多的共同点。 本文拟用“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从散文风格与思想意蕴这两方面对王了一小品文与秦似杂文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二者创作风格与思想意蕴出现异同的原因。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王了一与秦似以及他们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情况,同时对他们抗战时期散文作散文类型的界定。王了一抗战时期所作散文为小品文,秦似抗战时期所作散文绝大部分为杂文。第二部分探究王了一小品文与秦似杂文风格异同,主要从素材、逻辑、曲笔手法这三方面进行。在散文素材上,秦似杂文是“多”得“丰富”,那王了一小品文的“多”得“博杂”。从逻辑思维上看,二者都有着严密的逻辑,王了一行“歪理歪推”之术,秦似则“直来直往”,二者各有利弊。在曲笔手法的运用上,王了一以“曲”以求“隐”,追求幽默含蕴的艺术效果,秦似“曲笔”“直笔”并用,追求讽刺尖刻的艺术效果。第三部分比较二者散文在思想意蕴方面的异同。王了一与秦似的散文都着意于针砭时弊与批判国民性劣根。秦似针砭时弊之面比王了一广。王了一对国民性的批判涉及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故比秦似更深刻。第四部分探讨二者散文出现“同”与“异”之因。王了一与秦似抗战时期的散文作品在精神上有着内在同一性,这种精神的同一性源于二者所拥有的传统士大夫精神中的爱国意识与参与意识。文学观与政治观的差异是王了一与秦似散文创作出现“同中有异”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 王了一与秦似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文学创作的不同抉择,他们抗战时期的散文都丰富着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多样性。本文比较二者散文之异同,不是为了决二者之“高下”,而是希望通过比较来进一步发掘二者散文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