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手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不同开窗方式的选择与疗效分析。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期间在我科确诊有慢性筛上颌窦炎不伴息肉并且住院治疗的患者56例(56侧),术前常规行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根据Lund-Mackay CT评分,Ⅰ:上颌窦CT评分=1,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Ⅱ:上颌窦CT评分=2,随机将其分为C、D两组。A组12侧,将上颌窦口扩大至1cm以内;B组13侧,将上颌窦口扩大至1.5~2.0cm;C组16侧,将上颌窦口扩大至1cm以内;D组15侧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将上颌窦口扩大至1cm以内,同时行下鼻道开窗1.5~2.0cm。所有患者均选择在全麻下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术后常规给与头孢类抗生素、局部糖皮质激素、黏液促排剂、鼻腔冲洗等治疗。根据术前的病变程度、范围及出院时鼻内镜检查的局部情况,告知患者首次复查的时间。随访过程中对于囊泡较大并且影响通气引流的者,在周围粘膜基本上皮化时将其夹破。清理陈旧性血痂时,使用吸引器清理上颌窦腔时要“悬吸”,不要直接接触到粘膜。结果:1.症状评估采用SNOT-20评分标准A、B、C、D四组每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SNOT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每组术后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A、B两组术前SNO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术后SNO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上颌窦内病变较轻的病例即CT评分=1者,将上颌窦口扩大至1cm以内和扩大至1.5~2.0cm二者术后6个月时主观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C、D两组术前SNO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两组术后SNO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上颌窦内病变严重的病例即CT评分=2者,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后症状的到较好的改善。2.鼻内镜评分采用Lund-Kennedy评分标准术后6个月时A、B两组间Lund-Kenned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上颌窦内病变较轻的病例即CT评分=1者,将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至1cm以内术后6个月时术腔状态得到较好的改善。C、D两组Lund-Kenned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上颌窦内病变严重的病例即CT评分=2者,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后6个月时术腔状态得到较好的改善。3.粘液纤毛传输功能的观察A、B两组术后6个月MT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上颌窦内病变较轻的病例即CT评分=1者,将上颌窦口扩大至1cm以内,其术后上颌窦粘膜纤毛功能得到较好的改善。C、D两组术后6个月MT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上颌窦内病变严重的病例即CT评分=2者,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后上颌窦粘膜纤毛功能得到较好的改善。4.粘液纤毛传输途径的观察50例亚甲蓝从上颌窦口下缘流出进入中鼻道,5例从上颌窦口前缘流出,继而沿上颌窦口上缘或下缘移动。即使在D组病例下鼻道开窗通畅的病例,亚甲蓝亦全部从上颌窦自然口流出。5.并发症本组56个病例均无全身并发症、颅内、眶内并发症,无术中、术后难以控制的出血,其中有1例术中向后扩大窦口时鼻后外侧动脉分支出血,以电凝处理后出血停止。无鼻中隔穿孔。出现的并发症有:鼻腔粘连、眶周瘀斑、上颌窦口闭锁、下鼻道开窗闭锁、面颊部胀痛感。结论:1.对于上颌窦内病变较轻(Lund-Mackay CT评分=1)的病例,窦口不必过度扩大,一般在1cm之内即可。2.对于上颌窦内病变严重(Lund-Mackay CT评分=2)的病例,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3.上颌窦口下缘粘膜是粘液纤毛传输的重要途径,对上颌窦的引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