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礼德提出并逐步发展的系统功能语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与文学文本及各类大众文本的语篇分析中。本文旨在以此语法中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理论为理论框架,探讨英语抒情散文和其汉语译文在实现概念功能时各自的特点,并从及物性角度对汉语译文概念功能的再现进行分析和讨论,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价。文章首先从分析英语抒情散文和汉语译文文本中的及物性着手,分析了其各及物性过程的分布、比例和过程成分,发现其各自的特点。然后以原文为参照从及物性的角度对译文中的尤其是及物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小句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其对译文质量在概念功能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尝试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运用到对英语抒情散文和汉语译文文本的分析中去;其次是尝试对译文文本进行功能对比,虽然对比只集中在英汉文本概念功能方面,但希望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文章试图回答的问题有:(1)英语抒情散文和汉语译文文本各自及物性过程的分布特点如何?(2)汉语译文中导致及物性过程发生变化的原因都有哪些?通过对所选文本的及物性过程类型进行分析鉴别和数据统计以及对译文的分析讨论,文章得出以下结论:(1)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文本在及物性方面相似点多于不同点;两种文本中都主要出现了物质、关系和心理过程,其中物质过程在所有的表达过程中分布比例最高;所有这些过程,还依次包括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都用以实现此类语篇的概念功能;在关系过程的两种模式中,归属式分布频率高于识别式。(2)通过译文分析表明多数及物性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不变;在所有发生转换的过程中,物质和关系这两种过程占多数;物质过程在发生转换时主要转换为关系过程,其原因之一是原文多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没有这样的特点,且多用主动致使其转换为汉语的关系过程;其二是因为小句结构的变化和随之引起的过程成分的调整使小句发生转换;其三是因为原文使用物称的表达方式,而译文则相反,使用人称的表达方式;此外原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导致过程在翻译时发生转换。关系过程在发生转换时主要转换为物质过程,其原因有:原文中的名词、介词和介词短语均含有动作或行为活动的意思,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发生转换;其次是因为相对于英语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动词来表达英语关系过程中的过程属性和识别者;至于发生转换的其他少数几种过程类型其原因有英语小句结构的严谨性和汉语小句简洁性的差异,英语静态倾向和汉语动态倾向的差异,英语使用物称和汉语人称的差异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所导致。此外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三个小句过程的变化改变或偏离了原文的概念意义。但纵观全文,过程的转化和过程成分的重组变化都是出于以上归纳的原因为最大程度再现原文的概念意义所作的必要调整,即使有极个别的偏离也不会对译文质量在概念意义方面产生影响。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英语抒情散文和其汉语译文的及物性进行分析,提供一个从新的角度对此类文本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发现原文和译文文本各自在通过及物性表达概念功能时的特点;其次,通过比较两种文本各自的及物性特征为译员提供一个更好理解原文以及更好翻译原文的视角;再者,在看待译文时,本研究的得失和建议可以为其他文本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