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传统的单个作家作品研究已渐趋式微。即使是像曹植这样在建安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主要的研究专著也大都集中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它们大概致力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校注、资料的汇编;二是关于作家作品的研究。而域外汉学研究中关于曹植的部分则显示了一种脱离以生平和人品论诗的旧套,就作品来研究作品的倾向。我们的疑问是,抛开曹植本人的特殊身份,到底是什么令历世历代人们对他的作品一读再读?是什么让他的作品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因此,本文的讨论即是基于这种回到文本、回到语言本身的考虑。本文的第一章关于曹植集版本的实证研究是讨论的基础。曹植的诗赋作品名目繁多,在后世的流传中因文集的散佚致使一些作品的归属模糊,流传中大量不同版本的出现又导致了异文的产生,给文本研究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厘清曹植集的版本渊源,考察曹植作品的流传情况是研究曹植作品的前提与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一章首先从查考历代史志、官修、私家目录中的曹植集著录情况入手,厘清曹植集版本在历史上的编纂与流传情况,继而通过对目前各大藏书机构中所藏之曹植集版本进行调查和比勘,考其年代,辨其真伪,并通过全文对校的方式,考察几种重要版本如现存唯一的南宋宁宗刻本《曹子建文集》与《文选》、《乐府诗集》、《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重要总集与类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阐明此宋刻本曹植集与后来的诸种明本曹植集之间的渊源流传关系,从而为接下来的文本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到第四章是对曹植诗歌的具体分析。第二章从题材分类的角度探讨曹植的宴游诗、赠答诗、游仙诗和女性题材诗歌,试图将曹植诗歌放在各体类诗歌的发展源流中,以一种纵向的宏观的诗歌史的考察方式来探讨其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第三章、第四章则是对曹植诗歌的微观研究,以具体细致的文本分析为出发点,分别从语汇、意象、炼字、声律、对偶、结构等诗歌语言要素入手,对曹植诗歌作形式结构的分析以及内部发展规律的探讨。第五章和第六章集中研究曹植的赋。同诗歌一样,第五章从题材分类的角度对曹植的赋作进行探讨,将其具体分为行役游览、感时咏物、人物情志三大类,并以此为据作文本分析。第六章是对曹植赋语言的细致探讨,分别从字法和句法两个方面,探讨曹植赋中动词、虚词、俗语的运用以及曹植在赋句型的抒情化与骈偶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