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硬化是消化内科工作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存在许多肝硬化后并发症,门静脉血栓是其中一种,一般包括,门静脉主干及其左右分支、脾静脉以及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栓。许多研究认为肝硬化并发PVT对于加重患者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增加患者死亡率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应当引起临床的重视。但是大多数患者未有明显症状即发展为PVT,为临床预防以及治疗带来困难。关于肝硬化并发PVT的危险因素,临床多有争议。本研究将针对肝硬化患者的一般情况,相关疾病以及各项血液指标作一回顾性分析,从而明确肝硬化并发PVT患者的危险因素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符合要求的肝硬化患者共24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遵循各项肝硬化诊治指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合并PVT患者须有明确的影像学证据;排除标准为因为其他疾病或者治疗措施的运用导致影响患者研究指标的情况。分组:影像学证实存在PVT的肝硬化患者121例为A组,影像学证实未存在PVT的肝硬化患者125例为B组。搜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罹患疾病情况,凝血常规资料,血常规资料,腹部影像学资料,运用SPSS22.0进行分析。结果:1、共有246例患者(男144例,女102例),其中A组121例(男65例,女56例),B组125例(男79例,女46例)两组性别之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年龄为53.42±10.991岁,B组平均年龄为53.45±10.625岁,两组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以及换糖尿病的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脾切除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2、肝硬化患者常见的类型有乙肝后肝硬化,丙肝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药物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自体免疫性肝硬化,肝吸虫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发现肝硬化的发病原因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HGB,PLT,PCT在两组之间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GB组P=0.02,P<0.05;PLT组P=0.003,P<0.05;PCT组P=0.003,P<0.05)。MPV,PDW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TT,APTT,FBG在两组之间比较,A组TT,APTT水平低于B组,A组FBG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组P=0.00,P<0.05;APTT组P=0.017,P<0.05;FBG组P=0.029,P<0.05)。PT,INR,PTR,PTA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VT包含门静脉主干,左分支,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的血栓形成。单支PVT25例,2支PVT34例,3支37例,4支18例,5支7例。结论:1、脾切除术后能够引起肝硬化并发PVT的风险增高,脾切除患者应进行更加积极的监测,谨防肝硬化并发PVT带来的各种并发症。2、HGB,PLT,PCT的增高影响肝硬化合并PVT的形成,提示血液粘稠度增高,处于高血栓倾向性状态。3、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TT,APTT显著降低,FBG显著提高,提示机体处于全身性的高凝状态,这可能是诱发PVT的原因。4、脾切除,TT,HGB为肝硬化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