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逮捕,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它不仅预示着持续十年之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即将收场,更重要的是,对于读书人来说,文化出版业又将重新步入春天,“无书可读”的十年苦难期将一去不复返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被历史定位为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但是读书的现象没有因此消失,而更加具有了时代的印记。“文革”结束后,出版业和文化界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并且在短短的十年过程中突飞猛进。有学者评价十年的“新时期”的文化事业的复兴是继“五四”运动以后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自由的阅读是思想解放的前提。
本文侧重于网罗有关出版业的资料文献和有关读书的回忆录,抓出这一时期具有普遍意义及时代特色的读书现象,以小见大,考察出“新时期”的“出版热”、“读书热”的真实历史。全文的构架按照以下逻辑组织。“新时期”的图书出版、文化事业的复苏可以说从“文革”中期便开始了,其中起到推动作用的有一些历史事件,如在文化产业日益凋敝的70年代中期,周恩来对出版事业的特别关心让部分出版、文化工作恢复;尼克松总统访华,对国内紧张的政治环境带来了新鲜的氧气;以及在国内,许多民间读书群体在“地下阅读”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对“文革”的反思与质疑——都让所谓的反“封资修”、“破四旧”的热浪冷却了下来。直至1976年“文革”正式宣告结束,国内的社会生活才开始回复平静,人们的读书生活才开始正常化。回顾整个八十年代的文化事业,可以说是从百废待举到“百花齐放”。从文学到音乐到影视,人们的读书生活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举例来说,至今能让人们记忆犹新的一些国内文化读物丛书系列有:《走向未来丛书》、《走向世界丛书》、《五角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等等。其中《五角丛书》从1986年第一辑问世到1993年第十五辑落槌,相继推出150种,平均每种书的印数超过50万册,最多达到了150万册。“思想读物”的读者虽然不多,但思想类读物的出版影响却更为深远,这方面包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20世纪哲学丛书》、《二十世纪文库》、《学术名著文库》等。杂志的创刊与复刊也是80年代的颇有影响的文化盛事之一,几乎所有杂志都能够畅销,可以作为文化地标的则是《读书》,另外大型文学双月刊如《收获》、《十月》等“四朵金花”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普及大众层面的最流行的杂志是以《读者文摘》为首的文摘类刊物。而70年代末出现在北京的《今天》也成为民办文学刊物的标志。 80年代诗歌的兴盛也成为了值得珍藏的记忆了:从朦胧诗到台湾抒情诗,标志性的著作应该是《五人诗选》,作者北岛、舒婷、杨炼、顾城、江河。此外包括席慕蓉、余光中、泰戈尔和纪伯伦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从小说的创作来讲,80年代影响最大的小说应该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其他诸如《人到中年》、《蹉跎岁月》、《新星》等等也有着巨大的反响。从通俗文学的阅读来讲,金庸、琼瑶和三毛是这十年的另一个标志,这些迟来的港台畅销小说深刻影响了80年代的阅读风尚。受到出版业充分关注的还有儿童读物的出版。连环画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读物之一,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而其中产生了无数的经典作品。如《世界五千年》、《上下五千年》,包括重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等,期刊类如(365夜》、《童话大王》、《少年科学》、《少年文艺》等等都影响了一代孩子的成长。“文革”之后的种种文化读书现象,都离不开曾经有过被批斗或者下乡插队经历的“知青”,他们引发了文学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在研究的末尾,总结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知识青年创作的作品以及描写知青生活的著作。他们中的许多因为参加了高考成为了当今社会各阶层的中流砥柱,对知青生活的囡忆或者小说创作也是出版界、阅读界的一项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总而言之,八十年代是一个巨变的十年,它是突兀在历史闸口的坐标,它象征着光荣与梦想,抗争和奋斗!看到这样的真正的读书年代的辉煌篇章,让我们不禁感叹时代,反省自身——是否在幼时的任性和不懂事中白白浪费了这来之不易的大好的读书时光;让我们思考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的阅读理念的变迁;让我们展望十年或者二十年后的中国社会,将会迎接怎样的更新的阅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