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紧紧抓住“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殉情”书写这一中心议题进行论述。“殉情”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包含了文化的自发性与文学书写的继承性,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书写模式:相爱——干涉——殉情,模式所对应的角色分别是“殉情人物”、“殉情原因”以及“殉情”行为本身。因此,本文将在文学史、文化史的整体视野下,结合原型分析理论,运用归纳、比较等分析方法,将中心议题划分为殉情叙事的“动力探析”、“形象谱系”以及“诗学特征”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论述。这样一来,通过对每一部分的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解决议题所包含的三个问题:其一,分析该研究对象的具体书写模式;其二,该对象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殉情人物怎样的殉情动机以及在殉情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表述的背后又暗示了书写者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为何?其三,随着时代的变化,“继承”中往往包含着“裂变”,通过具体分析每个部分的书写,并在比较的基础上考察古今中外其它殉情故事,从而分析出该研究对象所体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导论部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相关概念的厘定,并提出论文希望解决的三个问题;其次是对该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整合并思考;第三,提出本文所运用的理论依据以及切入分析的具体方法,并提出论文的整体框架结构。第一章主要是“殉情”书写的动力探析。随着社会的变化,殉情原因愈发多元化,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四点。其中常见类型有三个:爱之信仰的追寻、传统文化的束缚、民族文化的碰撞。另外也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作者抿去了殉情的具体原因,叙说模糊,本文将其概括为“非典型性殉情叙事”。第二章在动力探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殉情叙事中的形象谱系。这些人物既包括殉情者本身,也包括作品里与殉情相关的人物,例如旁观者。时代的变化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得“殉情”书写中出现三个形象谱系:底层“小人物”、知识分子和都市男女。论述的重点在于探寻三个人物谱系在殉情叙事中分别体现出的殉情动机、行为模式、信仰追求乃至方式选择,以及作家在描述时采用的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比较三个人物谱系之间的异同。第三章主要分析多元文化碰撞下所产生的“殉情”书写的诗学特征。所谓“多元”体现为:“殉情”书写属于爱情悲剧的范畴,而“悲剧”作为一个西方概念,与我国传统文化产生碰撞,自会形成独特的书写特色;其次,作为一个传统叙事主题,在当代背景下的书写中自要带上“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想特点。因此本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议题进行挖掘,从三个方面探讨其诗学特征,分别为:“哀而不伤”的悲剧色彩、宿命之下的无奈咏叹、激情缺失下的意义解构,在论述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发掘其所包含的继承与新变。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通过本文的探索所引申出的思考。“殉情”作为一个关联民族文化的话题,在提示民族文化反思的同时,也提示了我们对于民间文学中其它内容的研究。此外,“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殉情”书写在某种程度上带上了模式化的倾向性,并且缺乏生命的激情,这些是作家们需要再加考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