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寻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循环经济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和地球上有限资源的矛盾,变传统的线性经济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有利于形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局面。生态产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的实践模式,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它通过成员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构建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网络,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关系,以实现物质闭路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和信息高效共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产业园区研究和实践在世界各地迅速开展,美国、加拿大、奥地利、瑞典、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均规划建立了一批生态产业园区。我国的生态产业园区起步相对较晚,于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截至到2009年1月,国家环保部共批准建设了30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与此同时,一系列生态农业园区也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已成为不同地区实现区域产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和未来工业园区改造和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产业园区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静脉产业园区和虚拟产业园区等。随着生态产业的逐步融合和产业生态链的不断拓展,传统的生态工业园区及生态农业园区等都将通过相应的技术改造和生态链加环向更完善的生态产业园区发展。 本论文以生态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基于食物链理论,并整合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原理,探讨适合我国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典型模式和设计思路;同时选取合肥市园区开展实证研究,在对合肥市城市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调查分析全市各园区发展现状,完成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和产业生态链的设计,构建合肥市园区持续发展的共生体系。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基于食物链的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分析。将产业生态链和食物链进行类比,分析园区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及成员间相互关系,提出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新模式:关联企业耦合模式——牧食型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主导模式——寄生型生态产业园区;静脉企业分解模式——腐生型生态产业园区。 (2)合肥市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包括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态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层次20个指标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尺度上(2001-2006年)对合肥市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3)合肥市园区发展现状分析。合肥市现有各类开发区9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7个。另外,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和一系列农业园区也正在积极建设当中。对合肥市各类开发区和园区的发展概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调研;重点企业现状调研;园区企业关联性及存在问题分析等。 (4)合肥市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选择与产业生态链设计。根据提出的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模式,完成合肥市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并依据食物链加环和食物链结构设计方法对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的产业生态链进行具体设计。 最后,论文提出了完善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在总结现有研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对生态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和后续研究作了展望。 行类比,分析园区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及成员间相互关系,提出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新模式:关联企业耦合模式——牧食型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主导模式——寄生型生态产业园区;静脉企业分解模式——腐生型生态产业园区。 (2)合肥市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包括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态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层次20个指标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尺度上(2001-2006年)对合肥市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3)合肥市园区发展现状分析。合肥市现有各类开发区9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7个。另外,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和一系列农业园区也正在积极建设当中。对合肥市各类开发区和园区的发展概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调研;重点企业现状调研;园区企业关联性及存在问题分析等。 (4)合肥市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选择与产业生态链设计。根据提出的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模式,完成合肥市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并依据食物链加环和食物链结构设计方法对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的产业生态链进行具体设计。 最后,论文提出了完善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在总结现有研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对生态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和后续研究作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