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分为十四章,第一至十三章为东汉每一个州的官员情况分析。第十四章论述东汉官僚地域分布对政治社会的影响。本文重点在于对各州郡官员情况的原因分析。第一章司隶校尉部的官员情况。东汉时期的三辅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汉,经济重心的地位被关东地区取代。刘秀建国所依赖的阶级基础之一集中在司隶,所以光武一朝官僚人数最多。窦氏专权影响了章帝、和帝时期的官员人数。文化方面,东汉虽然迁都洛阳,三辅文化仍保持着发达的状态。最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扶风、京兆的诸陵县区。西汉时,政府实行徙关东之民实诸陵、继而设置陵县的政策。关东移民率为富室、豪强或二千石之家,西汉后期大量进入统治集团。刘秀建国后,转投汉室,其家族成员大量进入仕途。除了三辅之外,从河南官员的构成可以看出桓灵之际宦官势力的发展。先后爆发的两次羌人大起义使得安顺以后,官员人数有所减少。第二章豫州的官员情况。颍川集团是刘秀在颍川驻军期间参加军队的,是王朝统治的最重要的基础,光武一朝之外,桓灵之际,出现了另一个高潮:汝颍名士共7名,占党锢名士核心人物总数的1/5,这是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这既与汝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关,也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同时,西汉时期的文化中心出现西移动趋势,东汉时至政治中心附近的南阳、颍川、汝南一带,公卿、学者、士人之众,著述之多,均居于诸郡国的前列。第三章冀州的官员情况。河北集团是刘秀经营河北时期所依赖的力量。这一集团主要由河北原有的新莽官吏和地方豪族构成。光武以后,冀州产生的官吏人数明显下降。原因在于此地区经济发达水平赶不上司隶、豫、兖、徐等州。党人和宦官是桓帝朝的官员主要组成部分。魏郡和巨鹿二郡,官员主要集中在巨鹿郡的耿纯和刘植家族和魏郡冯勤一族。第四章兖州的官员情况。东汉初年,该地区产生的官吏大大减少,中期有所回升,但总的说来已经由西汉时的官僚密集分布区蜕变为东汉时的官僚次密集分布区。不过陈留的官员相对来说分布比较密集。陈留农业商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军事、经济实力强大,进入官僚群体的人数自然要多些。之后的桓灵之际所出人物再度呈现高潮,与当时清议、党锢的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第五章徐州的官员情况。琅邪和下邳的官员人数相对领先。尽管此地儒学文化衰退,但仍不失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区域,琅邪的学术文化仍比较兴盛,官吏籍贯分布相对密集,主要属于伏氏家族。下邳的官员主要由一些世家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陈球家族。第六章青州的官员情况。同样,与西汉时期相比,该地区产生的官吏大大减少。北海的官员人数明显领先于其它各郡,而且大都是经学大师。西汉时,青州文化发达,西汉末年的战争,使社会经济与文化都遭到很大破坏,东汉时代,这一地区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大大下降,但传统犹在,文风未泯,仍不失为文化发达之地。第七章荆州的官员情况。南阳籍官吏独占鳌头,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郡,所以在荆州的经济方面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南阳郡的情况。南阳集团中的异姓功臣构成为刘秀集团的中间力量。这些异姓功臣主要是南阳地方的豪族宗族势力,为刘秀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南阳籍官吏人数独占鳌头的局面经久不衰,到东汉中期仍旧如此。东汉后期,人数有所下降,主要因为南阳的这些功臣宿旧大多数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故能顺应时流,弃武修文。第八章扬州的官员情况。扬州的经济在东汉一代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铁器牛耕的推广,促使耕地面积扩大。会稽地区至东汉高官辈出。这一带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东汉初,南方籍官吏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一方面,为躲避战乱北方士人迁居长江流域;另一方面,江南文化的普及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第九章益州的官员情况。益州地区的情况与会稽郡颇相似,,东汉的官吏远远超过了西汉。安帝以后益州官僚公卿兴起,到了桓灵时期,官吏人数减少。广汉、犍为郡都出了较多的人才,这与它们的地理位置有关。第十章凉州的官员情况。凉州公卿中期以前的大多为安定梁氏,但是到了安帝时,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为凉州之士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皇甫规、张奂、段颎等凉州将领,在对羌战争中脱颖而出。东汉期间,凉州的文化进步尤其突出。第十一章并州的官员情况。建国后,并州与其它地区一样,处于人口增殖,经济恢复之中,不过在明帝、和帝两次大击北匈奴,又相当地影响了它恢复的速度。并州的官员分布在上党和太原两郡。第十二章幽州的官员情况。刘秀经略河北时,有人投身军旅,积功至高官。东汉中期,这里因为经济文化落后,产生的官吏有所减少。东汉后期,官吏有所增加。第十三章交州的官员情况。东汉时,虽然交州没有官员的历史记录,但是交州的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人口较西汉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在这一时期,地方文化也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一批有文化的地方官,广泛推行封建教化,也出现了不少学者儒生。第十四章东汉官僚地域分布对政治社会的影响。仅就东汉后期的农民起义、军阀割据两个问题,探讨东汉官僚籍贯分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