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量”是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在我国,构建科学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系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后实行宏观管理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研究,国内外研究多从监控机构角度入手,集中探讨教学质量监控、高等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对策等宏观层面,而对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微观层面,如现状研究、各监控因素的关系等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基于现状基础上建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更少。在研究方法上,多定性研究少定量研究,而且定性研究又以经验的描述居多,理论分析肤浅;采用定量研究法、进行实证调查的极少见,即使运用了调查法也存在调查的深广度不够;能够有效的将定性定量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做到有理有据的更是少之又少。在研究成果上,多是重复性研究成果,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多是针对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某一方面的研究较多,系统研究的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以不同监控主体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以政府、社会、高校和自我四类监控主体的视角为切入点,针对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主体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首先本文对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相关的核心概念、监控主体的分类、各监控主体的功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选取“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数据库中的一些题目,对测验的项目进行了分析,计算了项目之间以及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并对量表进行了因素分析,确定其结构效度,并对三级维度进行了调整之后确立形成正式问卷。同时,利用编制的调查问卷,通过分层抽样法选取调查对象,抽取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类型的管理人员和教师,政府监控、社会监控、高校监控及自我监控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主体与质量保障存在显著正相关,质量监控主体与质量相关上,学校监控要显著高于其它监控。监控主体与保障因素的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在0.424-0.682之间(P<0.01)。学校监控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324(P<0.01),其它监控主体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8、0.149和0.156(p>0.05)。2、政府、社会监控的均值要高于学校监控和自我监控。各监控指标按均值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办学监控均值>生源监控均值>社会舆论均值>政策监控的均值>教学监控均值>用人单位的均值>自我反思的均值>自我评价的均值>教学评估的均值>毕业监控的均值。3、管理人员、教师对自我监控和社会监控主体力度评价上,管理人员要显著高于教师(p<0.01),从整体趋势看出,学校领导的监控指标得分要高于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4、不同院校在学校监控和自我监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关于生源监控指标,985院校的生源监控显著高于211院校、地方本科、高职高专。5、不同地域在自我监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和中部显著高于西部(P<0.001)。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现状进行了相应的讨论,认为质量监控对象模糊;学校监控和自我监控薄弱;质量监控实施中,增强教师对质量监控的参与;院校自身存在差异以及不同地域存在差异,实施监控应各有侧重等是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同时,将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对策融入到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系统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即监控系统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关系以及监控模式的建构,其中监控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成立质量监控中心、明确质量监控对象、制定质量监控标准、增加质量监控方法。监控系统的运行模式主要包括国家监控模式、学校监控模式、社会监控模式、自我监控模式等。本研究的价值在于:本文利用实证的方法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现状及建构监控系统,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有深远的影响。从理论方面讲,(1)对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系统进行研究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可缺少的手段。(2)对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系统进行研究是确保高等教育系统有效运转的重要环节。(3)进一步丰富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理论体系。从实践方面讲,(1)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办学的正确方向。(2)能够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果,促使高校健康发展。(3)对那些没有达到标准的学校,可以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和整顿的措施,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