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每个孩子享受教育带来的福祉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课堂消极沉默作为教育活动中极其微观的现象,潜藏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教育意蕴。探究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动态生成机制及其原因,既是顺应教育公平公正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诉求,符合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本研究通过深入Y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发现部分小学生存在不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状况,并经常以消极沉默的方式应对课堂教学互动。于是,研究者通过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取13名小学生对其进行课堂观察、访谈和实物收集,并通过对资料的不断归纳、分析,确定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的基本类型,并聚焦3名小学生作为叙事研究的对象。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互动情境中,3名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的程度不同,追根溯源,他们的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关键事件紧密相关,并由此造成不同的个人感受与认知,继而产生相应的行动反应。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存在情境性、阶段性、被动性的特点,且三类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原因既存在个性,又存在共性。在个性因素方面,倾向消极沉默转变为倾向发言型学生主要受家庭教育、互动机会的影响,倾向发言转变为倾向消极沉默型学生主要受面子意识、座位排列方式的影响,稳定型消极沉默者主要受交往资质、生生关系的影响。在共性因素方面,三类小学生都受生活世界因素、主体间性因素、交往话语因素和沉默螺旋因素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为更好的把握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规律,由此建构出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模型。本研究试图从共性因素出发,提出教学内容和校园活动应融入生活世界、规范师生话语行为、构建交往共同体、打破沉默螺旋等解决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转化策略,以帮助所有沉默类型的小学生打破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学会进一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