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民工群体成为城市建设的领军人物,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是老一代农民工的沿袭,但其生活背景不同,个性突出,身份问题的限制,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能享受与市民同样的权利与福利,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道路举步维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本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选取北京市“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主要脉络,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等形式,运用数据分析、实证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道路所遇到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找到了实现市民化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早日实现。本论文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及研究意义,收集国内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个性特征以及市民化障碍及对策的不同看法,并且研究了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及人口流动引发的各种问题,以北京市“河南村”调研数据为例,对“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和所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包括婚育状况、文化程度、住房条件、消费水平、薪资状况、社会保障情况以及社会认同状况等,并且结合以上数据分析,总结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障碍。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由于长期在城市务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都与市民极为接近,但是受困于身份问题以及自身文化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择业以及自我及社会认同等方面又与市民存在极大差异,作为城市“边缘者”,巨大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正在考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切实解决生活困境以及提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途径是他们所亟需的。文章最后,结合“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性特征、生活现状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整体把握,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北京市现行制度上推进户籍制度向新生代农民工倾斜,创新积分管理制度及积分落户制度,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道路;改善住房及住宿条件,建立统一标准,给予新生代农民工一定的住房保障;加大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财政投入,建设优质校园,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最终实现教育公平化原则;开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再教育,通过教育手段弥补就业漏洞,提高就业能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最后提出发挥多方力量,运用网络等平台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鼓励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新市民”素质。通过这些建议,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之路扫除一些障碍,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适应“农民工”到“新市民”的角色转换,为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出一份心力。